孩子腹瀉的「黃金處理原則」– 讓兒科醫師教您怎麼做! 點擊圖片放大

孩子腹瀉的「黃金處理原則」– 讓兒科醫師教您怎麼做!

(記者 白蕙華報導)

郭綜合醫院兒科部長 林愛惜醫師

腹瀉在孩童期是很常見的症狀,嚴重時可導致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若沒有及時適當的處置特別是小於五歲小孩、醫療資源有限的地區,很容易有嚴重併發症,進而發展到休克甚至死亡。據WHO統計,全球每天高達1800名五歲以下幼兒死於腹瀉,腹瀉性疾病乃是嬰兒住院發病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腹瀉的定義是指孩童一天有三次以上的稀狀或水便,而嬰兒期是超過正常次數的兩倍。

急性腹瀉的原因

大部份是由病毒(75%~90%)引起,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小部份是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感染性腸胃炎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接觸,病程大約一星期左右,臨床表現取決於致病原和宿主,可伴隨發燒、嘔吐、肚子痛等。

急性腹瀉的評估

嬰孩腹瀉的脫水評估常用體重減少的百分比及其症狀的嚴重度分為輕、中、重,故要學會評估及補水的居家照顧,給予對的處置(如表)

何時要去看醫生

  1. 有脫水跡象:哭無眼淚、嘴唇乾燥、呼吸心跳加快、少尿

  2. 精神活動力變得很差

  3. 腹瀉合併發燒2天以上

  4. 糞便有血絲

  5. 小於六個月小孩

  6. 慢性腹瀉兩週以上

急性腹瀉的「居家照顧」

以支持療法為主,防止脫水

注意什麼情況下可做?當孩童食慾及活動力正常、沒發燒

餵母乳的嬰兒要繼續,不停止、不減量,若小便量減少,須補充電解質水。

輕度脫水先使用口服電解質水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原則是分段、少量多次給予,每1~2分鐘給5ml(茶匙),每小時可達150~300 ml;病程中若有水瀉,每次每公斤需補充10ml;而嘔吐每公斤補充2 ml,之後每小時評估臨床狀態。

喝配方奶的嬰幼兒,暫改無乳糖奶粉或喝6~24小時的電解質水。若仍拉肚子,第一天可半奶(用一半的濃度),第二天就恢復原來的濃度,使用直到腹瀉停止3天後,才換回原來的奶粉。

2002年後WHO建議的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俗稱電解水)為:

(1)低滲透壓245 mOsm/L 

(2)鈉與葡萄糖比例為1:1

(3)葡萄糖濃度<2%,為最佳改善腹瀉的配方,而市售的運動飲料,因含糖量過高、鈉過低、滲透壓過高,導致腸內水的吸收減少,造成更拉肚子,所以不適合當電解水。

電解水是第一線用來處置兒童腹瀉引起的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其成效和靜脈輸液一樣好且方便、低成本。但是若嚴重脫水、持續嘔吐、意識改變、腸阻塞、腸吸收異常等,需立即打點滴處置不可口服電解質水。

預防腹瀉

腸胃炎引起的腹瀉幾乎都是糞口傳染,所以需注意環境的清潔和衛生,勤用肥皂洗手是黃金準則,不論準備泡奶或煮副食品前、上完廁後、幫孩子換完尿布、處理生肉或雞蛋後,要記得洗手。寶寶使用的飲食器具,要煮沸消毒,飲用水要煮沸,且吃熟食,如此寶寶就得保護、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