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蕙華報導)
熱愛健身的邱姓健身教練畢業自體育科系,最近因運動傷害造成關節疼痛且反覆腫脹積水,經服藥及休息後未見改善,便至安南醫院骨科主任張伯羣之門診治療,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深達11mm的骨軟骨病灶,經討論決定接受一次性關節鏡軟骨植入手術。
張伯羣主任分享手術成果,軟骨植入物經細胞處理後,成功固定在病灶處,僅留下2個約1公分大小的手術傷口。手術後,邱先生立即開始復健;手術 1個月後,關節已沒有明顯腫脹滲液;手術2個月後,邱先生已可開始做蹲舉動作且未感疼痛。後續安排核磁共振追蹤病灶,植入物依舊安穩固定於病灶,手術前骨水腫的現象亦不復見。邱先生表示,恰逢新春佳節前夕,如今可以安心、健康地過個好年。
張伯羣主任提及,關節軟骨受損及退化是相當棘手的問題,也是骨科學界致力於突破和解決的課題。因為軟骨再生能力較其他組織弱,病灶也有可能因反覆使用而擴大或惡化,如何及時且有效治療、阻斷病灶進展至關重要。目前針對軟骨再生有多種手術,其中最新的一次性軟骨植入手術,適用於較深且單一或面積不大的軟骨缺損,優點包括:一次性手術、傷口較小、固定能力較佳、症狀恢復較快,且不需從正常軟骨挖取大面積軟骨組織。
不過,關節持續的疼痛或腫脹通常其來有自,張伯羣主任提醒,X光正常的假象下仍可能有其他問題存在,如果在規律藥物跟復健治療後仍無改善,則可考慮進一步檢查;至於關節有無滲液,民眾可用簡易方式自我檢測,像是髕骨敲擊測試,以手虎口由上往下推膝蓋骨,然後往返覆推髕骨,如果有撞擊感,代表關節可能有積水。
張伯羣主任呼籲,任何蹲跳運動都要考慮自身身體條件,以及是否經過適當訓練,如果要進行蹲踞負重訓練或比較費力的跳躍訓練,建議經由合格專業人士引導,可避免關節或韌帶軟骨傷害。
▲執行一次性關節鏡軟骨植入術後,可見軟骨植入物已成功固定在邱先生的病灶處,不見術前骨水腫現象。
『你不能不知道的壞死性筋膜炎』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賴宇荷醫師 65歲的葉先生剛退休不久,平常興趣是到南鯤鯓釣魚。這次釣魚的時候左手食指不小心被鱗片刺到,傷口大小不到一粒米大,且無明顯出血。葉先生起初不以為意,不過當天傍晚傷口卻開始紅腫熱痛,整個人身體發熱、畏寒。葉先生便自行服用退燒藥,以及塗抹仿間買的藥膏。直至隔天早上,傷口出現黑色的瘀血水泡並且延伸到前臂,同時手掌的刺痛也讓葉先生難以忍耐。他本想持續觀察就好,直到被他的鄰居看到 ”葉先生,你這個很危險耶!不好好處理ㄟ系喔”葉先生聽到後嚇得趕緊來急診就醫,最後被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須接受全身麻醉筋膜切開手術,以及術後搭配抗生素治療,才勉強度過這個危險的難關。 台南新樓醫院整形外科賴宇荷醫師提及,壞死性筋膜炎為發展快速的嚴重傷口細菌感染,針對壞死性筋膜炎的治療方式為單純抗生素治療,以及可能搭配筋膜切開手術。若是延誤就醫,可能造成進一步全身感染,多重系官衰竭的敗血症,以及面臨截肢的問題,甚至死亡。文獻統計壞死性筋膜炎的致死率甚至可高達四成。 賴醫師表示,這種疾病的傳播方式為經由皮膚傷口接觸或單純由口進食海產。台南位於沿海地區,擁有各式各樣的海邊活動以及豐富的海鮮美食,所以居民們須要有更高的警覺性。若是有接觸史,或是有相關的症狀例如發燒及傷口疼痛,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透過即時的就醫才能保住性命。高榮南院在地服務「智慧醫療」、「急症品質」服務再升級 ~ 心導管室及智慧醫療管理中心雙雙揭牌啟用~
(記者 白蕙華報導) 今(13)日上午,輔導會主任委員嚴德發親自到場主持,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舉辦的「心導管室」啟用典禮及資訊結合AI「智慧醫療管理中心」揭牌儀式,這也象徵著本院在時代變遷的環境之下,為使本院病患就醫服務品質再提升與提供醫療友善環境的服務,院長鄭名芳特別編列預算,造福鄉親。本次揭牌啟用典禮在就醫保健處處長劉峻正、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金順、臺南市政府前副市長戴謙、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黃文正、現任高榮南院院長鄭名芳等人的共同見證之下,展現輔導會主任委員嚴德發與總院對本院醫療創新及服務升級的鼎力支持,典禮現場充滿溫馨與期待。 輔導會主委嚴德發主持揭牌儀式時指出,高榮南院智慧醫療管理中心的成立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以智慧醫療、急症服務品質向上提升,在運用高榮總院醫學中心豐富的資源以及能量,加上高榮南院鄭名芳院長積極任事與努力下,在既有的醫療水準與設施為基礎,按步就班、循序漸進的朝向溫馨、精緻、優質的健康照護園區來發展,推動以客為尊、視病猶親、顧客為導向的經營理念,建立一個有系統、有組織的專業形象。 高榮臺南分院新設立的心導管室,引進全新的「全數位雙向心導管X光儀器」,展現先進醫療科技的應用。院長鄭名芳表示,該設備運用X光透視技術,能夠即時呈現高解析度的動、靜態血管影像,有助於精確診斷血管異常並即時處置。此外,此系統採用低輻射設計,顯著降低患者和醫療人員的輻射暴露,並大幅提升檢查與治療效率。雙標靶治療對抗HER-2陽性乳癌效果顯著
(記者 白蕙華報導) 一名72歲林女士於數個月前在右胸自行摸到腫塊,剛開始不以為意,未料腫塊卻隨著時間變大,同時她更發現在右側腋下也出現了腫塊。求診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丁育麟醫師,經粗針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確認為HER-2陽性之右側乳癌,電腦斷層檢查更發現合併有右側腋下淋巴結轉移,初步研判罹患第三期乳癌。 丁育麟醫師與病人討論後,建議暫緩手術,先進行雙重標靶搭配化學治療的「新輔助性治療」。經過2次療程後,林女士驚訝地發現右側乳房與右側腋下的腫塊已經完全摸不到了。完成6次療程後,影像顯示腫瘤與異常淋巴結幾乎都已消失。 乳癌治療團隊接著安排手術切除病灶,手術後病理報告顯示,治療效果相當良好,已無殘餘的癌細胞。林女士正持續接受共12次雙標靶藥物的追加治療,並逐漸恢復到原先的日常生活,心情雀躍不已。 丁育麟醫師表示,已有許多國際性的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對於HER2陽性且腫瘤較大(超過2公分)或有淋巴結轉移的乳癌病患,若能在手術前接受雙標靶及化學藥物治療,有近5成的比例可以達到病理完全緩解(即手術切除後,發現腫瘤完全被消除)。達成病理完全緩解的病人,能獲得絕佳的長期存活率與更低的癌症復發機率。林女士起初腫瘤大小接近5公分,轉移的淋巴結也有近2公分,於治療後均縮小甚多,病人對於病情改善的明顯程度感到訝異。 丁育麟醫師認為,女性朋友往往在發現罹患乳癌後感到沮喪無助,但隨著藥物的發達,儘早治療的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甩掉癌細胞並非天方夜譚。雙標靶治療,即Trastuzumab(如:賀癌平)與Pertuzumab(賀疾妥)搭配化療,已幫助許多HER2陽性的乳癌病友成功克服癌症;自2024年12月起,健保亦開始給付早期乳癌患者使用雙標靶治療搭配化療,期望未來能嘉惠更多乳癌病友。「要健康開心地長大」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郭哲妤 我們時常祈願孩子們都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地長大,然而,當孩子的心理健康亮起紅燈時,家長該向誰尋求協助?或許您聽過「兒童精神科」或「兒童心智科」,這些專業科別正是為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提供支援之處。在當代的數位網路世代,社會變遷急劇,孩子們面臨的挑戰變得更多元且複雜,父母們也承受家庭和社會等各方壓力,從傳統嚴苛教育轉向正向鼓勵教養,現代家庭需要更多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 成大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郭哲妤醫師指出,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委託醫學中心進行的「全國性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台灣有32.3%的學童在一生中會罹患某種精神疾患,包括神經發展疾患(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妥瑞氏症)、破壞性/衝動控制/行為障礙、情緒疾患、焦慮疾患、強迫症、飲食疾患等。然而,根據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分析,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患盛行率卻只有4.6%,顯示大部分的孩童與家庭都未曾接受過相關的醫療協助。 郭哲妤醫師說明,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患有四點特性,不容輕忽,需及早關注治療: 疾患嚴重度和困難度若未妥善處理會益發嚴重,甚至出現自傷行為或輕生。 可能衍生出其他精神疾患,狀況變得更複雜。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些人認為不需治療,隨年齡增長即會改善,但許多的孩子卻在成長過程反覆累積對自我的負面評價,導致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現憂鬱症、焦慮症,或者成癮等問題。 常以行為變化或身體症狀表現。例如拒學,或原因不明的頭痛、肚子痛,都常是心理困擾的警訊。 可能是成年疾患的初期症狀。例如青少年期初發強迫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 郭哲妤醫師提醒,醫師們深知,家長要陪著孩子就診並不容易,往往需經過猶豫、掙扎和痛苦。而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除了必要時建議藥物治療外,更多的是運用對孩子發展、家庭互動及行為困擾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陪伴並支持孩子與家長一同成長。血管鈣化治療新突破:IVL血管內震波碎石術 低風險、高效率、精密裝置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IVL血管內震波碎石術3大優勢 改善患者血管嚴重鈣化問題 「血管鈣化」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主要挑戰,嚴重鈣化會導致血管狹窄、限制血流,並增加心臟冠狀動脈或周邊動脈阻塞的風險。而傳統治療手段(如氣球擴張或鑽石旋磨術)在處理深層鈣化時可能效果不佳,甚至有血管破裂等高風險的併發症;此時,血管內震波碎石術(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簡稱IVL)便成了較適合患者的新選擇。 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霈說明,IVL的技術靈感來自腎結石的震波碎石術,透過特製導管在低壓下釋放聲波震動,能夠高效地「震碎」深層與表層的鈣化斑塊,使血管擴張更完全並恢復通暢。她進一步指出IVL的3大核心優勢: 1、低風險操作:在低壓下操作,減少血管破裂或損傷的風險; 2、高效鈣化處理:能同時作用於表層和深層鈣化,且效果顯著; 3、精密裝置設計:配備 2 個每秒釋放 1 次脈衝的能量發射器,每次手術可釋放多達 80 次脈衝。 林霈醫師分享,安南醫院近期已有3位血管嚴重鈣化患者受益於IVL技術:兩位患者過去曾接受鑽石旋磨術來處理嚴重鈣化斑塊,但因為鈣化病灶太厚,因此仍無法完全擴張血管;另一位患者則是經氣球擴張術後,未能有效撐開鈣化病灶,綜合考量其風險較高,故未進一步執行鑽石旋磨術。 所幸,上述3位患者在接受IVL技術後,鈣化斑塊皆得以順利震碎,促使血管成功擴張並成功植入支架,進而恢復正常血流。林霈醫師補充,IVL技術能夠協助醫師有效處理以往極具挑戰性的鈣化病例,且在改善患者的血管健康之餘,還能顯著減少風險。若民眾也有嚴重血管鈣化之相關困擾,她建議及早就診,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手術方案。安南醫院腦神經團隊搶救昏迷患者 TMS經顱磁刺激助恢復神智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安南醫院跨團隊聯手搶救昏迷患者 TMS經顱磁刺激成康復曙光 一名40多歲男性因突發性呼吸道阻塞,導致腦部缺氧受損,雖經搶救後恢復心跳,仍然陷入昏迷,且昏迷指數只有 9 分(正常人為 15 分)。因無法自主呼吸需氣切輔助,讓患者家屬非常擔心,會不會一輩子都將這樣過?為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家屬決定將患者轉到安南醫院神經外科進一步評估。 在安南醫院神經脊椎外科主任阮威勝建議下,結合最新的神經再生、高壓氧、復健、中醫等治療,終於讓原本昏迷的患者逐漸甦醒;但隨之而來的,是四肢無力、意識混亂致無法清楚辨識家人、喪失視覺等問題。 鑒於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專精於經顱磁刺激療法(TMS),亦有將治療應用於腦傷的前例,因此阮威勝主任進一步將患者轉介至精神醫學科,交由張俊鴻主任做專業評估。TMS是利用磁場產生電流刺激大腦皮質、調節神經活動,進而改善神經傳導及神經可塑性,常用於治療憂鬱症,近年新的研究亦顯示治療其他神經與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張俊鴻主任提及,由於該個案腦部核磁共振檢查(MRI)並無明顯出血或血管梗塞,故再建議加做了腦功能單光子斷層掃描檢查(SPECT),使用放射性示蹤劑來追踪大腦中血流、新陳代謝和神經傳導物活動的變化。經SPECT檢查後,發現患者運動皮質區與視覺皮質區出現活性異常。 因此,在家屬與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除了原有的高壓氧、復健、 中醫治療外,再結合TMS 治療,期盼對病情有更多幫助。所幸,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病情有了明顯進展,不僅看得到光影,還可以跟著醫師的筆燈軌跡追蹤。 其後,阮威勝主任和張俊鴻主任建議持續結合各種治療,患者終於逐漸進步,可以緩慢地說出話語、透過復健練習行走,近期甚至可辨識大字和顏色,讓家屬和醫護人員都無比欣喜,既增添了對於治療的信心,亦看到了康復的曙光。營造愛滋友善醫院 優等U,愛友愛,誠心成醫A所在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愛滋的優等U世代 當代治療愛滋病毒感染最重要的分水嶺,是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透過實證醫學結果,在2018年7月正式發布「U=U;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即「體內測不到愛滋病毒,就等於不會傳染」,獲得了超過1,000個國際組織認同,已成為國際共識。目前治療愛滋病毒感染的主流是單錠處方,感染者只要每日服用一顆抗病毒藥物,可以真正與疾病「共存(living with HIV)」。即便如此,社會大眾仍對愛滋有刻板印象,讓病友在生活中或就醫時,遭遇不友善的對待。 成大醫院長期致力提供愛滋病毒感染者全面的高品質照護,自2020年全數感染者皆有服藥,96%感染者病毒測不到,近2年更維持99%服藥感染者達到U=U狀態,已超越UNAIDS希望在2030年達成95%感染者有服藥治療、95%已服藥者病毒測不到的防治目標。 愛友愛的友善醫療 成大醫院感染科李佳雯醫師偕感染者冰冰,和感染管制中心愛滋唐于雯個管師偕感染者小狼,在全台23組參賽者角逐中,雙雙榮獲2024年國際愛滋病學會(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IAS)評定為「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Me and My Healthcare Provider」冠軍殊榮,這是由感染者主動發起,提名自己與照護者的活動。感染者冰冰描述自己曾在拔牙出血時,醫師打麻醉的手都在抖,李佳雯醫師知道後推薦專業又友善的牙醫診所,醫師確認過病毒量,就不慌不忙在十分鐘內完成拔牙;冰冰憶起剛罹病的前幾年「我被自己感染的病框住了,不敢與所有人社交」,而進入李醫師診間,感受到專業的同理關懷,還有彩虹圖樣的配件小物,溫暖的氛圍終於漸漸瓦解了冰冰自築的高牆。 小狼是外籍感染者,因一場意外而身心重創,在尋求法律及醫療處置時屢屢遭受異樣眼光,直到遇見唐于雯個管師,意識到小狼除了外在傷口的修復,也需解決心理創傷。個管師積極轉介小狼至友善身心科就醫,讓小狼相當感動表示「我感受到在陌生國度中,溫暖的人性光輝」;身為藝術家的小狼後來持續以U=U、向醫護致敬為創作主題,在國內外各地展出,傳達他心中對成大醫院的感謝。 誠心成醫A所在 成大醫院對內部人員的「醫療人員對愛滋病毒感染者偏見與歧視量表」調查顯示,92%醫療人員在照護感染者能提供無差別的醫療照護、88%人員自己或單位同仁願意照護感染者,及96%同意醫院提供足夠的防護措施,來減少醫療人員的感染風險。成大醫院照顧第一位愛滋病毒感染者至今36年,努力破除歧視,撕下各種標籤,讓病人在跨科別就醫享有平等友善的服務。今日結合跨專業團隊,攜手設置「營造愛滋友善醫療服務工作小組」,積極共同擬定愛滋友善醫療推動計畫,包含環境營造、調查訪問、流程制定、教育訓練等層面,全力打造出更安心無畏的友善醫療環境。新型長效干擾素革新治療大突破 「醫病共享決策」
(記者 白蕙華報導) 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林家義醫師 40歲黃先生,健檢時意外發現多種血球數量超標,加上紅血球數值異常高,因此至血液腫瘤科就診後,經抽血確診為罹患罕見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放血治療將近一年,血球數值仍反覆控制不佳,使病人及家屬對未來充滿擔憂。所幸透過台南新樓醫院血友病暨特殊血液病照護中心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選擇新型長效干擾素開始治療後,血液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氣色變好了、日常生活也恢復穩定。 新樓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家義主任提及,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為骨髓增生性腫瘤(MPN)的一種,約95%~97%的PV病人帶有後天的JAK2基因突變,造成骨髓造血功能使血球異常,致使血球增生。常見的症狀包括異常疲倦、頭痛、胃口變差、無法減輕的皮膚癢等,部分病人也可能伴隨脾臟腫大,造成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需要注意的是,當血球過多易引起血栓、中風等併發症,甚至嚴重時轉變為急性血癌,有症狀務必要提高警覺,若常規血液檢查異常時,立即尋求專科醫師評估。 目前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治療仍以傳統治療為主,低風險族群除了使用阿斯匹林外,視情況合併放血治療;高風險族群(超過60歲或曾有血栓病史)則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干擾素治療。隨著醫學進步,近年「新型長效干擾素」問世,除了有助血球控制,對於降低基因突變量、減少骨髓纖維化等風險都有顯著的改善。 林主任表示,台南新樓血友病暨特殊血液病照護中心推出「醫病共享決策」,邀請病友與臨床醫護人員共同參與醫療照護討論,提供病友所有可考量的選擇,結合病友自身的偏好跟價值,量身訂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以達成醫療決策共識。 病友家屬黃太太回想過去一年每兩周要進行一次放血治療,但遲遲不見血液數值受到穩定控制,對於未來的生活感到非常擔憂,在接受新型長效干擾素治療八個月後,不僅副作用低,血球數量恢復穩定、生活回歸正軌,對生命的熱情也重新燃起,非常感謝新樓醫院醫療團隊的「醫病共享決策」,讓家人能夠對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黃先生亦成為了醫病共享決策的最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