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蕙華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 牙科部 黃琬真 醫師
牙齦膿腫出血、口臭、牙齒鬆動,這些都是牙周病的警訊,牙周病是許多民眾忽視的口腔健康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牙齦萎縮、牙縫變大,甚至需要拔除牙齒。此外,牙周病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台南市立醫院牙科部黃琬真醫師指出,當牙周病嚴重時,單靠洗牙、非手術性牙周治療無法徹底清除深層的牙結石,這時就需要評估進行牙周手術,骨頭缺損也有機會透過牙周再生手術補骨。
57歲的潘小姐因牙肉腫痛和刷牙流血前來就診,檢查發現她患有全口慢性牙周炎、牙周囊袋以及牙周骨頭已受破壞。經超音波洗牙和深層清潔後,X光顯示她的右上顎第二小臼齒有垂直骨破壞,因而建議進行牙周再生手術。手術過程包括翻開牙齦,徹底清潔牙根表面,並在垂直骨缺損處放置骨粉,以促進齒槽骨或牙周組織的再生,增加牙齒的支持結構,提高牙齒存活率。
另一位47歲的姚小姐因右下顎第一大臼齒牙肉萎縮就診,X光檢查發現近心側有垂直骨破壞及深層牙結石,故進行牙周再生手術,並填補骨粉。兩位患者術後症狀皆有改善,並已持續追蹤半年以上,牙周囊袋深度降低,影像上顯示骨填充效果良好,牙齒得以保留。
黃琬真醫師表示,牙周病的成因包括糖尿病、抽菸、懷孕荷爾蒙改變、遺傳及壓力等因素,但主因為細菌堆積。如果牙齒表面細菌長期未被徹底清除,就會積聚在齒齦交界處和牙縫之間,導致牙齦發炎、形成牙周囊袋以及牙周骨質破壞。牙齒好比房子,周圍的骨頭則是地基,當地基流失,牙齒就會變得鬆動。
當出現牙周問題時,應先接受牙周非手術性治療,包括結石清除、全口牙齒牙周探測及影像檢查,並建立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如使用牙間刷清潔牙縫。然而,當非手術性治療無法降低牙周囊袋深度時,醫師會評估是否做牙周手術進一步清創,若有骨頭缺損則有機會進行牙周再生手術補骨。手術過程中,醫師會在缺骨處添上骨粉、再生膜或牙釉質衍生物等生物材料,促使齒槽骨或牙周組織再生,提高牙齒存活率。治療後需搭配每3至6個月定期檢查,維護牙周健康。
黃琬真醫師指出,牙周病初期雖無明顯症狀,但影像檢查常顯示骨頭已有破壞,此時介入治療效果較佳。若等到病情嚴重才治療,補骨效果及成功率將大幅降低。建議民眾定期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黃醫師也強調,牙周再生手術並非適合所有患者,需根據骨缺損範圍、口腔清潔能力、牙齒搖動度及抽菸習慣等因素進行專業評估,並透過充分溝通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認識【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預防、診斷與治療策略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內科部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 賴勁翰 64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上呼吸道症狀、咳嗽、發燒、呼吸喘至醫院就診,發現雙側大片肺浸潤及呼吸衰竭,進行氣管內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由於病情嚴重程度,轉至成大醫院繼續治療。經檢查確診為新冠肺炎引發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治療期間出現低血氧、麴菌肺炎、縱膈腔氣腫、肺栓塞等多種併發症,陸續使用俯臥通氣、抗生素、抗凝血劑、氣切造口等措施,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伯伯順利出院恢復日常生活。 成大醫院內科部賴勁翰醫師說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是嚴重的肺部疾病,對加護病房中重症患者構成重大威脅。ARDS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發炎與肺部微血管的滲透性增加,導致肺泡內充滿液體,嚴重影響氣體交換,引發急性呼吸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死亡率高達30%-50%,是一種病情凶險的急性疾病。 ARDS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種疾病誘發的症候群。常見的病因包括嚴重感染(如敗血症)、肺炎、重症胰臟炎、大面積燒傷和重度外傷等。此外,嚴重的流感肺炎一直是造成ARDS的重要原因,而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嚴重的新冠肺炎感染也成為引發ARDS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初期症狀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和低氧血症,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引發高二氧化碳血症、意識昏迷甚至呼吸衰竭。 ARDS的診斷標準主要為胸部影像學(X光或電腦斷層)和柏林定義 (Berlin Definition) 。影像學通常顯示雙側瀰漫性的肺浸潤,也有人稱為「大白肺」。柏林定義則包括急性發病時間為7天內,並根據氧合指數 (PaO2/FiO2) 將疾病嚴重程度分成輕微 (200-300)、中度 (100-200)與重度 (<100)。 賴勁翰醫師表示,ARDS以支持性療法和針對病因的個別治療為主。對於嚴重低血氧或呼吸衰竭的患者,機械通氣是治療的基礎,目的是改善氧合,同時避免呼吸器相關的肺損傷。對於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會採取低潮氣量通氣策略 (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特定情況下,俯卧通氣、神經肌肉阻斷劑和葉克膜也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方面,現有研究尚未發現特效藥物。而針對潛在病因治療,對於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包括:對特定感染源使用抗生素治療、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等方式。即使順利治癒,患者仍可能面臨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身體功能受限及心理創傷等後遺症。 由於ARDS大多由肺炎引發,疫苗接種相當重要。賴勁翰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應定期接種流感、新冠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另外,勤洗手與戴口罩也能有效阻斷病毒或細菌傳播,降低肺炎發生率。透過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早期識別和介入、正確的通氣治療與支持性療法、以及不斷創新治療手段,可更積極防治ARDS,挽救更多寶貴的生命,構建更健康的社會。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卸新任院長交接典禮暨歐建慧院長佈達就職典禮
(記者 白蕙華報導)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卸新任院長交接典禮暨歐建慧院長佈達就職典禮,於8月2日下午2時,假本院急診大樓六樓大會議室舉行,由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王裕煒副執行長與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蒞臨監交。衛生福利部各院院長、成大醫院李經維院長暨副院長、成大斗六分院吳晉祥院長、台南市長代表、台南市衛生局及社會局長官、台南市各大醫院及公會代表等多位各界貴賓應邀到場觀禮。 部立臺南醫院具有悠久歷史,近年來不僅在醫療實力及硬體建置上取得進展,醫療服務品質亦已達優質境界,並獲得病患信任及讚賞。 歐建慧院長於公職醫師高考受訓期間,曾在臺南醫院任職6個月,後續在成大泌尿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主治醫師及擔任部主任時期支援臺南醫院的醫療工作沒間斷。臺南醫院歷經署立醫院、部立醫院,到成大醫學中心策略聯盟醫院的轉變,歐建慧院長從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及教授的歷練,和臺南醫院一直都有密切的支援合作關係。 臺南醫院和成大醫院將更持續、更密切合作,進行最佳化配置,發揮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期盼未來先進的手術及精密的醫療儀器設備,在疾病預防、健康促進、一般醫療和發展特色醫療、尖端醫療方面,更加守護台南人的健康平安。也繼續依循衛生福利部「許給全民健康 安全的人生」的藍圖,以「守護台南健康平安、立足府城交流國際」為願景,「提升醫療質量、連結醫學中心、推展健康促進、守護台南健康」為經營理念,並提供一般醫療服務及照顧員工福祉,配合國家推動與執行各項衛生政策,善盡公醫職責並照護弱勢團體及發展長期照護工作,更加促進臺南在民眾健康福祉。急診的院外醫療支援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黃紹朋 疫情後,各項大型活動陸續重啟,台南市舉辦的「2024台南好Young」跨年晚會和2024古都國際半程馬拉松,都吸引了創紀錄的人潮。這類超過1,000人的大型群聚活動,若沒有適當的醫療救護規劃,在突發傷病情況發生時,很可能造成災難。根據活動性質、環境和時段進行風險評估和醫療規劃,設置現場醫護站,不僅保障參與者的安全,還能有效降低到院前和院內醫療資源的負荷。 成大醫院急診部自1988年成立,為南區的重要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及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具備專業醫療素質和高效救護能力。成大醫院急診部多年來持續支援大型活動,包括:全國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台南市中等學校聯合運動會、古都國際半程馬拉松、曾文水庫馬拉松、台南市政府演唱會等,提供全面緊急醫療救護服務,確保參賽者和觀眾的健康與安全。 成大醫院急診部黃紹朋醫師說明,大型群聚活動的緊急醫療規劃,分為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後三個階段執行: 一、活動前 (一)行前會議:與主辦單位及衛生單位配合,舉行醫療團隊行前訓練及協調會,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和協調流程,提供必要培訓。 (二)場地勘查:實地勘查活動地點,規劃醫護站數量及位置,設計救護車進出動線。 (三)風險評估:參考文獻,預估活動常見的傷情及發生率,提前準備醫療需求。 (四)器材整備:配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急救藥物及救護包、氧氣組,根據賽事類型配置救護車輛及緊急搬運工具。 (五)行前教育訓練:向支援人員說明活動內容及常見傷情處置、支援流程、各職類工作分配及傷病患登錄系統操作等。 (六)行政作業:包括人力安排、人員保險、人員交通、知會鄰近醫院、設立通聯群組及準備醫療紀錄表單等。 二、活動中 (一)醫護站配置:設置於有明確標示且空間充足的位置,安排醫師、護理師、救護技術員及救護車,並配備急救設備及醫藥衛材。 (二)通訊:確保現場支援人員的通聯方式,主要使用無線電,備用行動電話、通訊軟體及網路攝影機。 (三)傷病患處理:大多數傷病患可自行到達醫護站,無法行走的傷病患需由救護人員或工作人員進行初步處置並通報,由醫護站人員接手治療。 (四)後送規劃: 必要時啟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將緊急傷病患迅速後送至醫院治療。 三、活動後 (一)傷情分析:統計傷病患資料,分析常見傷情,作為未來相似活動的醫療規劃參考。 (二)檢討回饋:收集支援人員意見,整理優缺點後與主辦單位共同檢討,作為後續活動調整參考。 (三)器材清點:活動結束後進行裝備檢查及醫藥衛材清點補給。 黃紹朋醫師表示,成大醫院急診部致力提升醫療救護服務質量,與各單位緊密合作,為更多大型活動提供專業且即時的醫療支援。成大醫院急診部也持續進行醫療團隊訓練及設備更新,確保在任何緊急情況下都能迅速反應,保障參賽者及觀眾的安全。讓乳房手術更精緻:自體脂肪移植
(記者 白蕙華報導) 乳癌手術近年持續進展,在條件允許下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及重建外觀,並減緩術後症狀。52歲的陳女士罹患右側乳癌,經過成大醫院乳房外科和整形外科醫師評估及討論,陳女士選擇接受右側皮膚保留乳房全切除手術,並以義乳及闊背肌皮瓣進行立即重建,左側乳房同時進行隆乳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並接受癌症的治療。術後半年,陳女士出現雙側義乳移位及右側皮膚過薄的現象,整形外科醫師評估後,進行區域調整、輔以脂肪移植手術,位移及皮膚過薄的現象皆有改善。 成大醫院整形外科李怡穎醫師說明,自體脂肪移植在美容手術中行之有年,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廣泛應用於臉部調整及隆乳手術。過去幾十年,乳癌切除後的重建手術及美容隆乳的技術不斷演進,自體脂肪移植已成為重要的一環,在乳房雕塑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自體脂肪移植有許多優點。首先,由於脂肪來自病患自己的身體,沒有排斥反應的風險。其次,在不同情境下,脂肪移植能讓外科醫師進行更精確的調整。無論是使用義乳或使用自體皮瓣的乳房全切除後的重建手術,以及部份乳房切除,脂肪移植都能改善乳房形狀或大小不規則的情況,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在美容隆乳方面,單純的脂肪移植可達到一定效果,或以義乳隆乳後,脂肪移植能使形狀更為自然。 自體脂肪移植在疤痕修復方面也有助益。乳房全切除後病患會留下的大型疤痕,脂肪移植可改善纖維化組織所帶來的癢、痛、緊繃不適感、及手部活動的侷限。自體脂肪移植技術持續進步,近年發現,當脂肪微粒越小越均勻,手術效果越好。台灣發展出精微自體脂肪槍的輔助,使手術達到更優質成果。 自體脂肪移植在乳房及乳癌手術中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技術,可幫助乳房重建及美容隆乳的病患達到更自然、更滿意的效果,並緩解大量疤痕的不適症狀。李怡穎醫師也提醒,脂肪移植仍有風險和限制,包括:脂肪可能再吸收不均勻、中心脂肪壞死、缺損變形範圍較大、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等。病患考慮進行脂肪移植的乳房手術時,應詳細瞭解手術過程、風險和預期效果,並與外科醫師充分討論。飲食失調是慢性病也是身心症
(記者 白蕙華 蕭博元報導) 郭綜合醫院身心科 黃泰銘主任 個案:38歲男性,身高168公分,體重61公斤,中等身材,是飲食失調患者,長期在身心科追蹤治療。已持續多年每天都要和飲食失調症抗爭。國中時期,因追求異性被嘲笑身材太胖,而開始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瘦一點之後,開始感受到自己人生有價值,但過度的飲食計畫愈來愈難以執行下去,受不了飢餓的狀態,經常失去自制力而躲在房間大量狼吞虎嚥,幾乎每天每次可吃下8-9包泡麵後就以催吐方式將食物吐出來,因此入院好幾次精神科病房,目前每周暴飲暴食的問題達3次,尤其被家人碎唸後,覺得心情更糟,就用吃東西方式來發洩,吃到很撐很不舒服狀態,一蹲下就能將食物吐出來,之後相當焦慮且後悔及內疚。 暴食症好發於青少年的飲食失調疾病,通常與受到社會風氣及對身體形象的錯誤認知、缺乏自信相關,先是不恰當的節食變成無法控制自己的進食行為,病患能吃超量的食物,暴食症患者,會極度關心身材和體重、以此來獲得自我評價。所以他們在瘋狂進食後,會以催吐、灌腸或大量運動等補償行為來防止體重增加,所以暴食症的個案很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但是暴食患者的補償行為對身體的生理機能有很大的影響,如:因自行催吐或濫用瀉劑產生嚴重胃腸道問題等等。 飽足感讓大腦分泌血清素及腦內啡,帶來的舒適和安慰。許多人將負面情緒投射在飲食行為上來獲得愉悅感,這又與大腦的獎酬系統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吃了美味的食物,大腦便會釋放出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一旦大腦的獎酬系統過度刺激,敏感度會降低,對食物的愉悅反應就會減弱,代表你需要吃更多食物,才得到滿足。吃得越多體重越重,又想再吃,造成惡性循環。(如圖一) 另外一種常見的飲食失調是夜間狂食,又稱 “夜食症候群”。夜食症候群與情緒障礙及睡眠障礙存在著密切關聯。患者以「進食來澆愁」,這是一種病態的減壓方式。晚上情緒不佳想吃東西,且必須吃東西才能入睡,通常陷入早上食慾不振、夜間狂食的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狂食後的潛在後果就是肥胖,又會產生罪惡感。 進食異常患者飲食恢復正常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更為理想。採用心理諮商與藥物的治療方式,找出問題的根源,審視是否有憂鬱、焦慮等症狀,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思考行為模式,進而改變自己的飲食行為。藥物治療主要是以抗鬱劑為主,這類藥物可以減少暴食的衝動及症狀發作的次數,改善憂鬱及焦慮等症狀。木工師傅工作激增肩痛手不舉 中醫針灸治療肩夾擠症候群
(記者 白蕙華 蕭博元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 50歲王先生,從事木工行業,近兩三年工作案件激增,工作的強度及時間明顯增加,王先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覺得右上臂特別容易痠痛,長時間勞動後手臂上舉會有受限感覺。最近三個月手臂活動角度受限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影響到工作進行,擔心是不是人們常在說的五十肩。 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翁瑞陽醫師診治,發現王先生做抓癢測試時勉強能摸到對側肩胛上緣,但要摸到下緣時就顯得困難。作空罐測試時棘上肌部位出現明顯疼痛感,雙手上舉時大約過60度左右會感受到阻力,但舉過110度後就逐漸正常;診斷是肩夾擠症候群,應與過度重複勞動後,肩鎖關節結構發生異常有關。翁瑞陽醫師表示,造成肩膀疼痛或活動限制時,許多人會以為自己有五十肩,其實肩夾擠症候群出現的機率更高。一般會以作投降姿勢做為檢測,若手忍痛也無法舉到耳朵的高度就可能是五十肩。 王先生雙肩有圓肩情形,右側尤為明顯,試著向後扳動時有明顯阻力感,觸診後發現患者三角肌有明顯條鎖狀觸感,按壓胸大肌、棘上肌及斜方肌都有痠痛感。翁瑞陽醫師針灸肩髃穴、肩中俞穴、雲門穴與巨骨穴治療,配合阿是穴處理局部筋結,治療後疼痛即有緩解。王先生一週進行三次的治療,也同時處理左肩的圓肩,並配合復健,持續治療一個多月後,王先生肩膀大致可正常活動,但因工作上臂需持續勞動,因此每週仍回診評估治療。 翁瑞陽醫師表示,肩夾擠症候群是肩胛骨或肩膀周圍組織出現異常,導致肩峰下間隙相對變窄,肌腱、關節囊摩擦導致局部發炎腫脹所導致,往往造成局部的疼痛與手臂活動受限,針灸可以解除週邊肌肉的緊繃,並鬆解局部的沾黏,配合中醫傷科及復健鍛鍊的手法,協調肩周圍的肌群,才能令肩關節回到舒適健康的活動機制,解決疼痛與活動限制問題。【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 治療惱人的頑固性網球肘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蔡牧宏 四十多歲的陳小姐是家庭主婦,備受右手手肘外側疼痛的折磨。起初僅感覺手肘輕微痠痛,並不以為意,也未就診處理。後來疼痛感逐漸加劇,甚至在擰毛巾或轉門把開門時,就會感到突來又劇烈的疼痛。至診所經醫師診斷,為「肘部外上髁伸肌肌腱炎」,就是俗稱的網球肘。陳小姐接受三個月的復健治療,疼痛仍未明顯改善,至成大醫院復健科就診,與醫師討討論各種方式後,陸續進行三次的超音波導引增生治療,並配合正確的運動治療和護肘使用,症狀有了明顯改善,陳小姐也非常開心,能重新找回健康的生活方式。 成大醫院復健部蔡牧宏醫師表示,網球肘通常是因為手指和手腕的長時間不當或過度使用引起的,導致手腕伸展肌與肘關節連結處的肌腱發炎。不僅發生在網球愛好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長期進行重複性的手指和手腕動作,也可能引發網球肘。網球肘早期症狀包括肘關節外側隱隱酸痛和局部壓痛點,隨著時間拉長,疼痛會延伸到前臂肌肉及手背。病情嚴重時,甚至會無法使力,導致日常動作都變得困難。 蔡牧宏醫師說明,改善網球肘的方式,除了讓手腕休息,也應及早就診,在復健科接受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若症狀持續或反覆發作,則可以考慮採用增生療法。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是一種高度精準的治療方式,醫師透過超音波準確定位受損肌腱的位置,然後注射合適的藥物,例如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以刺激受損肌腱的修復增生,減輕疼痛。注射治療通常需進行三次,並依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調整。治療後,患者需持續進行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同時使用適當的護肘,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蔡牧宏醫師強調,增生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應經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評估及治療,以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透過合適的個人化療法,網球肘不再是長期困擾的疼痛,可重拾靈活手肘,享受生活樂趣。防範糖尿病腎病變,治療進展增助力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 林威任 56歲的楊先生患有糖尿病超過十年,長期以口服藥控制,於診所定期追蹤。最近出現尿液中泡泡增多及雙腳水腫情況,轉至成大醫院腎臟科就醫,經檢驗後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變合併慢性腎臟病第四期,藉由飲食調整、藥物治療及衛教,楊先生的水腫情況逐漸改善,腎功能也沒有持續惡化。 成大醫院腎臟科林威任醫師表示,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根據統計,台灣第2型糖尿病患者由2011年時的166.5萬,增加至2021年的245.7萬人,預估2030年將會增加至300萬人。高血糖對血管造成傷害,導致各種大小血管病變,包括:心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腎病變等。糖尿病患者約有20-40%會發展成糖尿病腎病變,而糖尿病腎病變則是導致洗腎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40~50%。 林威任醫師說明,糖尿病腎病變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期:高過濾期。腎絲球過濾率會上升,但其實是加重腎臟的工作負擔,腎臟會變大;這時期大多數患者身體沒有不適,有些人會一直停留在第一期。 第二期:靜止期。大約20~40%患者可能進入第二期,此時腎絲球組織開始出現病理變化,但白蛋白未從尿液中流失;患者也不會有明顯症狀。 第三期:微白蛋白尿期。這時期進入糖尿病腎病變,尿液檢測會出現輕微蛋白尿;如果患者控制血壓及血糖在良好範圍內,在此時期是可以逆轉的。 第四期:巨量尿蛋白期。此時腎絲球持續受到損害,病理變化更加劇烈。有些患者會產生高血壓,而對腎絲球進一步傷害。患者開始出現泡泡尿、水腫等症狀,腎功能也會逐漸惡化,腎絲球過濾率每年以10~12的速率下降。 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腎臟已經無法有效排除身體中有害物質,腎衰竭的症狀產生,病人將依賴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維持生命。 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過往集中在控制高血壓和高血糖。有一部分患者難以穩定控制,近期的新型藥物開啟了治療可能性,特別是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通道抑制劑(SGLT2抑制劑)和新一代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MRA)等藥物,不僅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還能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SGLT2抑制劑可減少腎臟對糖和鈉的再吸收,促進尿液中糖和鈉的排泄,而降低血壓、減輕腫脹,並減少腎臟負擔。而新一代MRA能阻斷礦物質皮質激素在腎臟中作用,減輕腎臟損傷,也對心血管系統產生積極的保護作用。 林威任醫師提醒,對於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早期介入治療至關重要。配合專業團隊的衛教和藥物治療,可以有效保護腎臟和心血管健康,也避免惡化至腎衰竭及洗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