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蕙華報導)
郭綜合醫院 感染內科 黃千芳主治醫師
秋冬之際,原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盛行的季節。隨著疫情解封,大家的防護漸漸鬆懈,呼吸道感染疾病增加,尤其是,抗藥性漸增的肺炎黴漿菌感染,引起大家的關注!
案例分享:2024年2月初。34歲黃姓媽媽,有三個小孩。分別為小學、幼兒園、懷胎37周。因就讀幼兒園的小孩有輕微呼吸道症狀,原先不以為意。後來,本身咳嗽加劇,症狀治療藥物效果不佳且高燒,而至急診求診。經抽血檢測,發現肺炎黴漿菌抗體IgM為陽性,開始Azithromax(巨環黴素)治療!雖然燒退了,但仍持續夜咳,至郭綜合醫院感染科門診,經感染科醫師評估,轉換孕婦可使用的抗生素Clarithromycin、加上強力止咳藥物,才日漸改善。
2024年5月份,媽媽有咳嗽、流鼻水,要求自費檢測肺炎黴漿菌抗體IgM為陰性。經症狀治療藥物就康復。
2024年9月份,在托嬰中心照顧的小兒子發燒、咳嗽流鼻水,媽媽也出現症狀,再度檢測,肺炎黴漿菌抗體IgM為陽性。因擔心抗藥性,感染科醫師使用Doxycyclin治療!
黴漿菌家族是目前發現最小、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其大小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它是原核生物,不具細胞壁,因此一般常見的「對抗細菌細胞壁的抗生素」對黴漿菌治療無效。黴漿菌,培養生長緩慢,約3~5周,對臨床診斷幫助不大!它常聚集在呼吸道黏膜、泌尿生殖道黏膜上,而導致肺炎、生殖泌尿道感染。本次的主角,為肺炎黴漿菌!
肺炎黴漿菌感染,是常見的非典型肺炎之一。大多症狀輕微,精神活動力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有「行走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別稱。
肺炎黴漿菌感染,一年四季皆有病例,好發於春夏之交及秋天。可感染各年齡層,以5~20歲為多。常見於學校、軍隊、家庭群聚,多有感染兒童的接觸史。其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潛伏期為2~3周。常出現發燒、倦怠、頭痛、喉嚨痛、咽喉發炎,有少數個案出現皮膚紅疹、肝指數異常等肺外症狀。感染後,有10%併發肺炎,90%可自行痊癒,致死率約0.1%。
肺炎黴漿菌感染的治療,有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類,例如: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四環類抗生素(如:Doxycyclin)、氟奎諾酮類(Fluoroquinolon,如:Levofloxacin、Moxifloxiacin)。
根據各國統計數據顯示:肺炎黴漿菌對於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抗藥性,日益嚴重,尤其在中國大陸地區、日本、南韓,抗藥性高達70-80%。而台灣也有20~80%的抗藥性。反觀歐美、加拿大的抗藥性低,僅10%。
當一般肺炎抗生素治療效果差,尤其咳嗽明顯時,應提高警覺!請醫師評估,安排檢查,如:血清肺炎黴漿菌抗體檢測、胸部X光。並配合醫師用藥指示,確實用藥,完整治療療程,不任意濫用抗生素,以減少抗藥性菌株產生!
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肺炎黴漿菌感染,且有機會再次感染的特性,只要日常生活中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即可減少感染!讓我們共同守護肺部健康!
全身又痛又累 他人無法理解的痛!
(記者 白蕙華報導) 70歲林奶奶因全身疼痛一年多而前來中醫就診。林奶奶:「醫師,我頭皮痛、臉頰痛」,問診的過程中林奶奶忽然又提起:「醫生,還有我大腿痛、手臂痛、腰痛」,一邊不停地敘述疼痛,一邊清楚的指出疼痛的位置,也自訴過去一年多沒有到西醫就診過,因病況愈差,影響到睡眠,家屬決定求診中醫;後續中醫先給予治療,並同步轉介至風濕免疫科就診檢查,兩個月後再回診西醫,並診斷罹患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廣泛性的疼痛,通常伴隨疲勞、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和其他病症,如腸躁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此疾病病因不明,病理機轉尚在研究階段。除了廣泛疼痛外,體檢、實驗室和放射學檢查也無明顯異常,常被認為是身心方面的問題,越無法確認病況,患者的焦躁與憂慮越發嚴重。台灣約有130萬的患者因此病困擾,以20至55歲女性居多,長期疼痛對醫療照護的需求甚高,後續導致生活品質降低甚至失能。 WHO在1996提出64種針灸適應證,2018年美國中醫藥雜誌的研究資料中顯示,美國人最常用針灸來處理問題的前十名大多與疼痛、情緒、睡眠相關,如下背痛、頭頸痛、失眠憂慮等,上述適應症與本病三大症狀(1)廣泛性疼痛、(2)睡眠障礙、 (3)疲勞息息相關。因此ULAR(歐洲抗風濕聯盟)將針灸視為相對安全且有相當程度的治療方式,能有效改善疼痛。 纖維肌痛症在中醫歸類為『痺症』,中醫也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無論是外邪、外傷及內在情志因素都可使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中醫根據患者體質、疾病屬性加以辨證治療,針藥治療上亦依不同患者都有專屬的治療方式。林奶奶初診後密切使用針藥合併治療兩個月,疼痛的程度減半,由兩天發作一次減緩為一週一次;西醫確診後給予藥物治療,中醫治療仍同步進行。最近林奶奶回診,笑著說:『終於能好好睡一覺!』,此外醫師也對患者與家屬進行衛教以協助理解病情,治療期間兩位女兒皆曾陪同就診中西醫,就診後更能慢慢去理解到母親的病況,給予更多的耐心與陪伴。台南新樓醫院舉辦「憶起遊中西~藝文之旅」:與失智症照顧者共度文化歷史漫步時光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台南新樓醫院於近日舉辦「憶起遊中西~藝文之旅」,帶領失智症照顧者與其家屬走入台南市中西區的歷史巷弄,讓大家在欣賞文化遺產的同時,獲得一段放鬆的時光。此次活動特別邀請到府城漫遊的吳宜勉老師擔任導覽,帶領大家從台南文學館出發,途經林百貨、失智友善組織-天宗青草茶、臺南美術館二館及任事咖啡館,讓大家瞭解到有這些友善店家可以協助,最後走進著名的鍋牛巷弄,感受台南豐富的歷史文化氛圍。 活動當天,吳宜勉老師以他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幽默的導覽風格,帶領參與者深入了解這些經典景點的背景故事。從日治時期建造的林百貨,到已經成為失智友善組織之一的天宗青草茶,吳老師巧妙地將每個地點的文化脈絡串聯起來,讓參與者不僅能感受到視覺的美感,還能在心靈上與歷史產生共鳴。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温筱婕副主任表示,這次的「藝文之旅」不僅是一次放鬆的漫步,更是一個重要的情感交流平台。透過參與者之間的互動與支持,失智症照顧者能在身心疲憊中得到短暫的喘息,並藉由文化的力量,增進與照護對象的連結。 「憶起遊中西~藝文之旅」不僅僅是一次藝術文化的探索,也是醫院推動失智症友善社區的重要步驟。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失智症照顧者的辛勞,並且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失智友善的行動。 此次活動也感謝多方合作夥伴的支持,包括天宗青草茶、任事咖啡館等友善商家,讓活動充滿了豐富的文化與溫情。新樓醫院期待未來能持續推動更多類似的友善活動,為失智症照顧者與患者打造更美好的生活品質。【膽道保通暢】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黃千睿 82歲的鄭婆婆因體重逐漸下降並出現黃疸,就醫檢查顯示為遠端總膽管狹窄,而轉診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經內視鏡膽道攝影進行膽道切片,確認是遠端總膽管癌。由於鄭婆婆高齡且有失智等共病症,家屬拒絕根除性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醫師建議進行自費的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並置放膽道金屬支架,以控制腫瘤並改善生活品質。經過一年多的追蹤,局部腫瘤控制良好,也沒有產生新的轉移,生活品質良好。15個月後,鄭婆婆腫瘤復發導致金屬支架阻塞、發生黃疸,再接受第二次射頻燒灼術,治療效果顯著。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黃千睿醫師表示,近年膽管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超過一半(部分文獻統計為70-80%)為肝外膽管癌,即肝門膽管癌及遠端總膽管癌的併稱。這兩類的腫瘤常造成膽管狹窄和黃疸,病人需要依賴專精的內視鏡診斷技術,還可能因反覆的支架阻塞合併膽管炎,需頻繁返院治療,不僅影響化學或免疫治療的時程,更嚴重損害生活品質。而反覆感染也會減損病人的營養狀況,及延後治療腫瘤安排。 治療膽管狹窄的方式,除了傳統的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塑膠支架置放,近年也發展出通暢度更持久的金屬支架,適用於部分病人;113年6月開始,針對第三期或第四期的惡性腫瘤合併膽管狹窄病人,金屬支架費用也納入健保給付。此外,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的引進和發展,能穩定腫瘤的局部控制效果,延長支架的通暢度,減少反覆更換支架的頻率,而能順利進行全身性藥物治療,提升整體疾病控制及病人生活品質。 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適應症為惡性的膽道內腫瘤。在麻醉的狀態下,由十二指腸鏡將金屬導電片放入膽道,觸及病灶位置進行燒灼,並以內視鏡取石氣球移除燒灼後壞死的腫瘤組織,燒灼完成後,再放置合適長度的金屬支架。整個內視鏡治療的過程,約30-60分鐘,體外沒有任何的傷口,術後大多能迅速恢復。 黃千睿醫師提醒,儘管 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能有效提升膽道腫瘤的局部控制,並大幅提升支架的通暢程度,但並非所有的膽管癌病人都適合,需進行詳細的評估後再進行。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具備相當豐富的內視鏡治療經驗,持續交流新知及精進技術,積極為膽道疾患的病人,提供個別化治療。台南市立醫院推動全方位失智症照護模式 舉辦「憶起來野餐」活動響應國際失智月
(記者 白蕙華 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積極響應國際失智月「為失智症行動的最佳時刻」為主題的系列活動,除了構建從健康預防到疾病照護的全面支持體系。也於9月22日在巴克禮紀念公園舉辦的「憶起來野餐」活動,透過市集、健康服務宣導、簡易失智症評估,促進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 完備的失智照護模式 蔡良敏院長表示,台南市立醫院透過健全的照護模式,將失智症的照護分為三個階段:健康、亞健康及疾病階段。積極推動預防教育,幫助民眾識別風險,早期介入。針對失智症高風險群及疑似患者,提供神經內科及身心科的專業醫療服務,並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全面診斷與治療,確保患者得到精準的評估與照護。神經內科曾瑞昌主任表示,診斷失智症有一些的檢測項目,必須就診安排檢查才可確認,並非單純的記憶力退化就是失智症。 台南市立醫院失智共同照顧中心於2018年成立,當患者確診失智症,提供後續的個案管理,至今共服務2017位個案,提供持續性的健康追蹤與家庭支持,確保患者及其家屬能夠獲得長期的照護指導。此外,亦設有東區、七股區、歸仁區、關廟區、龍崎區失智社區關懷據點,以及秀傳醫療體系暉秀失智失能日照中心,提供多元化的社區資源與照顧服務,延緩病情進展並提升生活品質,其中失智社區關懷據點長者體適能檢測上、下肌耐力、心肺耐力等面向,都顯示據點課程對於延緩失能有所提升。 90歲林爺爺2019年確診為極輕度阿茲海默症,但因無病識感且後續中斷回診。2023年發現退化狀況更加明顯。家屬向共照中心諮詢後,一同擬定照護計畫,首先重新規律至神內門診追蹤,並申請長照服務,整修無障礙浴廁環境,再循序引導使用日照服務。林爺爺從一開始疑惑與稍微排斥,到現在會自己穿戴整齊,等待接送車前往日照參加活動。而林奶奶於今年也開始出現輕微認知減退的情形,就醫確認為輕度認知障礙,個管師與家屬討論後,轉介至東區失智據點參加課程活動。林爺爺的女兒認為,在整合性的失智照護系統協助下,父母不僅能減緩疾病進程,還能促進失智者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 東區失智友善社區計畫的推廣 2023年承接東區失智友善社區計畫,於東區崇善里活動中心成立東區失智友善館,通過各式活動如健康講座、預防失智症的課程,照顧者舒壓課程,已成功服務數千個家庭。並招募32間友善商店以及900位友善天使,為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安心、便利的生活環境。並響應「國際失智月」活動,於9月22日在巴克禮紀念公園舉辦的「憶起來野餐」活動,透過市集、闖關遊戲及健康服務宣導、簡易失智症評估,促進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 長照課蔡育真課長表示,台南市立醫院期望透過這套完備的失智照護模式,為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持續的醫療與社區支持,並透過各項活動倡導早期預防與友善社區的建構,讓每個階段的患者都能獲得適當的照護與關懷。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醫籲施打疫苗 避免腸病毒與開學一同報到 9月開學群聚迎腸病毒威脅 醫:留心家中寶貝是否出現重症前兆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國內腸病毒正處流行期,隨著9月迎來開學季,學童接觸頻率增加,疾管署更示警這波疫情恐延燒至中秋,令不少家長憂心忡忡。對此,安南醫院小兒科醫師林佐臨希藉由案例,提醒家長留意家中孩童健康狀況:3歲吳小弟剛上幼兒園兩個禮拜,就因為發燒到39.5度,被媽媽帶至安南醫院小兒科就診,經檢查發現手腳都長著一點一點的水疱,且喉嚨後方有潰瘍,為典型腸病毒造成的「手足口症」。 林佐臨醫師提及,由於吳小弟口腔疼痛難以進食,精神、食慾明顯不佳,因此收治住院治療;幸而住院幾天後退燒,精神、食慾、活動力皆恢復,也沒出現嘔吐、不自主手腳抽動、呼吸心跳過快等重症前兆,順利辦理出院。 林佐臨醫師說明,腸病毒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感染症之一,主要經由腸胃道或飛沫傳染,亦會因接觸患者皮膚水疱的液體而遭感染,傳染力極強。一旦感染腸病毒,約2-10天內會出現症狀,常見症狀有發燒、喉嚨潰瘍、手腳及臀部冒出水疱等。 腸病毒目前雖沒有特殊藥物可以治療,但大部分患者在4-14天後會自行痊癒,惟少部分患者(尤其5歲以下嬰幼兒)會進一步發展成重症,尤其可能併發腦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肝炎、心肌炎、急性心肌病變、心肺衰竭等,嚴重恐造成生命危險。 其中,尤以腸病毒A71型的重症率最高,令人聞之色變。林佐臨醫師指出,重症的前兆包括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呼吸心跳加快、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等。他強調,若家中孩童感染了腸病毒,請家長密切觀察,是否出現以上重症前兆,並務必及早就醫。 林佐臨醫師表示,腸病毒的預防除了依照一般防疫原則: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配戴口罩、避免群聚、勤用含氯漂白水或加熱方法消毒環境,以及可能受汙染之食物、衣物外,更重要的是腸病毒A71型已有疫苗可以施打,保護力高達96.8%,且可有效預防重症發生。 林佐臨醫師特別呼籲,若家中有2個月以上及未滿6歲的孩童,應依照衛福部疾管署及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的建議,經醫師評估接種腸病毒A71型疫苗,保護孩童健康。罕見侵襲性A型鏈球菌重症!八歲女童病情迅速惡化 成大醫院團隊完善照顧,女童康復出院
(記者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主任 沈靜芬 8歲女童因發燒兩天合併感冒及嘔吐症狀,至成大醫院就醫,到院時有呼吸急促和活動力下降的情況,初步診療檢查後發現女童罹患肺炎合併有嚴重的發炎反應、代謝性酸中毒及急性腎功能損傷。女童病情急速惡化,入住加護病房後隨即插管並使用呼吸器,同時由於膿胸的情況,需進行胸管引流;而急性腎功能損傷也必須緊急接受洗腎,以平衡體內電解質及水分。然而,感染病菌的毒性導致血壓不穩定,四肢循環不佳,甚至面臨缺血壞死的風險。檢驗結果顯示,女童感染了惡名昭彰的食人菌,即「侵襲性A型鏈球菌」。女童還出現的罕見四肢猛爆性紫斑症(Purpura Fulminans),醫療團隊創新使用局部血管擴張劑處理,改善四肢血流狀況。照護女童的過程結合了小兒科重症團隊、小兒感染科、小兒腎臟科、小兒胸腔外科,和檢驗、護理、復健及兒童心理專業的緊密合作,細心提供完善照顧,住院六週後女童順利康復,且無後遺症地出院。 台灣過往曾有不少A型鏈球菌感染的病例,近年民眾和醫療人員對病症的警覺度提高,早期診斷及積極使用抗生素,使感染案例明顯減少。然而,新冠疫情緩解後,英國及歐洲各國A型鏈球菌感染病例逐漸上升,日本今年有多人感染A型鏈球菌,鏈球菌中毒休克症候群病例數也創下新高,達到去年的三倍之多。 成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沈靜芬醫師說明,A型鏈球菌感染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咽喉痛、發燒、皮疹,少數患者會伴隨嘔吐及腹部不適,當感染擴散至肺部時,可能出現咳嗽的情形。特別需注意的是,少數A型鏈球菌感染患者會進展為重症,而當發生意識不清、昏迷、持續低血壓、皮膚變色或出現紫斑、呼吸困難時,可能是重症的早期症狀。A型鏈球菌釋放的外毒素會干擾身體正常功能,導致少數嚴重感染併發毒性休克症,引起低血壓和多重器官損傷。若患者進展至毒性休克症候群,病情惡化速度極快,且死亡率超過50%。 A型鏈球菌感染的治療方式主要為及時使用抗生素,若能及時識別疾病並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在幾天到幾週內能順利康復。然而,若未及時就醫或病情加重,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民眾應密切注意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狀況,及早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沈靜芬醫師表示,目前兒科醫師人力緊繃的狀況仍持續存在,也反映出重症兒童患者的治療困難。兒童醫療人力的培養需要時間,而兒童健康照護不可有任何中斷。期盼更多人能重視兒童醫療的發展,讓更多新生代醫師參與兒童的健康照護行列。牙周病嚴重恐需拔牙 牙周再生手術有助翻轉牙周病
(記者 白蕙華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 牙科部 黃琬真 醫師 牙齦膿腫出血、口臭、牙齒鬆動,這些都是牙周病的警訊,牙周病是許多民眾忽視的口腔健康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牙齦萎縮、牙縫變大,甚至需要拔除牙齒。此外,牙周病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台南市立醫院牙科部黃琬真醫師指出,當牙周病嚴重時,單靠洗牙、非手術性牙周治療無法徹底清除深層的牙結石,這時就需要評估進行牙周手術,骨頭缺損也有機會透過牙周再生手術補骨。 57歲的潘小姐因牙肉腫痛和刷牙流血前來就診,檢查發現她患有全口慢性牙周炎、牙周囊袋以及牙周骨頭已受破壞。經超音波洗牙和深層清潔後,X光顯示她的右上顎第二小臼齒有垂直骨破壞,因而建議進行牙周再生手術。手術過程包括翻開牙齦,徹底清潔牙根表面,並在垂直骨缺損處放置骨粉,以促進齒槽骨或牙周組織的再生,增加牙齒的支持結構,提高牙齒存活率。 另一位47歲的姚小姐因右下顎第一大臼齒牙肉萎縮就診,X光檢查發現近心側有垂直骨破壞及深層牙結石,故進行牙周再生手術,並填補骨粉。兩位患者術後症狀皆有改善,並已持續追蹤半年以上,牙周囊袋深度降低,影像上顯示骨填充效果良好,牙齒得以保留。 黃琬真醫師表示,牙周病的成因包括糖尿病、抽菸、懷孕荷爾蒙改變、遺傳及壓力等因素,但主因為細菌堆積。如果牙齒表面細菌長期未被徹底清除,就會積聚在齒齦交界處和牙縫之間,導致牙齦發炎、形成牙周囊袋以及牙周骨質破壞。牙齒好比房子,周圍的骨頭則是地基,當地基流失,牙齒就會變得鬆動。 當出現牙周問題時,應先接受牙周非手術性治療,包括結石清除、全口牙齒牙周探測及影像檢查,並建立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如使用牙間刷清潔牙縫。然而,當非手術性治療無法降低牙周囊袋深度時,醫師會評估是否做牙周手術進一步清創,若有骨頭缺損則有機會進行牙周再生手術補骨。手術過程中,醫師會在缺骨處添上骨粉、再生膜或牙釉質衍生物等生物材料,促使齒槽骨或牙周組織再生,提高牙齒存活率。治療後需搭配每3至6個月定期檢查,維護牙周健康。 黃琬真醫師指出,牙周病初期雖無明顯症狀,但影像檢查常顯示骨頭已有破壞,此時介入治療效果較佳。若等到病情嚴重才治療,補骨效果及成功率將大幅降低。建議民眾定期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黃醫師也強調,牙周再生手術並非適合所有患者,需根據骨缺損範圍、口腔清潔能力、牙齒搖動度及抽菸習慣等因素進行專業評估,並透過充分溝通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認識【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預防、診斷與治療策略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內科部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 賴勁翰 64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上呼吸道症狀、咳嗽、發燒、呼吸喘至醫院就診,發現雙側大片肺浸潤及呼吸衰竭,進行氣管內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由於病情嚴重程度,轉至成大醫院繼續治療。經檢查確診為新冠肺炎引發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治療期間出現低血氧、麴菌肺炎、縱膈腔氣腫、肺栓塞等多種併發症,陸續使用俯臥通氣、抗生素、抗凝血劑、氣切造口等措施,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伯伯順利出院恢復日常生活。 成大醫院內科部賴勁翰醫師說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是嚴重的肺部疾病,對加護病房中重症患者構成重大威脅。ARDS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發炎與肺部微血管的滲透性增加,導致肺泡內充滿液體,嚴重影響氣體交換,引發急性呼吸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死亡率高達30%-50%,是一種病情凶險的急性疾病。 ARDS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種疾病誘發的症候群。常見的病因包括嚴重感染(如敗血症)、肺炎、重症胰臟炎、大面積燒傷和重度外傷等。此外,嚴重的流感肺炎一直是造成ARDS的重要原因,而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嚴重的新冠肺炎感染也成為引發ARDS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初期症狀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和低氧血症,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引發高二氧化碳血症、意識昏迷甚至呼吸衰竭。 ARDS的診斷標準主要為胸部影像學(X光或電腦斷層)和柏林定義 (Berlin Definition) 。影像學通常顯示雙側瀰漫性的肺浸潤,也有人稱為「大白肺」。柏林定義則包括急性發病時間為7天內,並根據氧合指數 (PaO2/FiO2) 將疾病嚴重程度分成輕微 (200-300)、中度 (100-200)與重度 (<100)。 賴勁翰醫師表示,ARDS以支持性療法和針對病因的個別治療為主。對於嚴重低血氧或呼吸衰竭的患者,機械通氣是治療的基礎,目的是改善氧合,同時避免呼吸器相關的肺損傷。對於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會採取低潮氣量通氣策略 (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特定情況下,俯卧通氣、神經肌肉阻斷劑和葉克膜也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方面,現有研究尚未發現特效藥物。而針對潛在病因治療,對於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包括:對特定感染源使用抗生素治療、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等方式。即使順利治癒,患者仍可能面臨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身體功能受限及心理創傷等後遺症。 由於ARDS大多由肺炎引發,疫苗接種相當重要。賴勁翰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應定期接種流感、新冠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另外,勤洗手與戴口罩也能有效阻斷病毒或細菌傳播,降低肺炎發生率。透過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早期識別和介入、正確的通氣治療與支持性療法、以及不斷創新治療手段,可更積極防治ARDS,挽救更多寶貴的生命,構建更健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