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蕙華報導)
郭綜合醫院內分泌 蔡孟潔主治醫師
根據最新統計,2020年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病人,佔總人口的10.7%。糖尿病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其中,因糖尿病腎病變導致的洗腎佔長期洗腎病人的45%。這些數據顯示,糖尿病控制不佳對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臨床上發現,大多數病人只要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就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然而,治療過程中的困難和對胰島素的迷思,成為許多糖友面臨的挑戰。
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健康生活型態、口服血糖藥物以及注射治療。健康管理是治療的基石,建議糖友透過體重管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方式來改善血糖。
口服藥物方面,本院備有齊全的藥品項目。近年來,口服腸泌素的引入,為糖友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然而,當胰島功能過差或口服藥物效果不彰時,胰島素仍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事實上,胰島素的可以快速幫助血糖穩定,讓胰臟獲得喘息,打破高血糖引發的惡性循環。研究顯示,早期使用胰島素治療,能有效緩解高血糖相關症狀,並保護胰島細胞的功能存量,改善血糖控制,以降低日後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此外我們也澄清幾個國人對於胰島素常有的迷思:
- 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才是主因。
- 胰島素沒有成癮性:是人體必需的荷爾蒙,對代謝養分至關重要。
- 不一定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部分患者在胰臟功能恢復後,也有逐步減少甚至停用胰島素的案例,但仍需維持口服藥及健康飲食跟生活習慣。
在此分享幾位臨床案例:
- 70歲的H女士新診斷糖尿病,糖化血色素達14%合併高血糖高滲透狀態(HHS),住院接受胰島素輸注與輸液治療,出院後改成筆針使用搭配口服血糖藥,六個月後糖化血色素改善至6%。
- 50歲的C先生,糖化血色素長期無法控制到10%以內,最近一次高達15%,接受長效胰島素注射後,三個月已降至10%,疲倦與皮膚搔癢的症狀也獲得改善。
- 62歲的S先生,入院手術意外發現高血糖,短期使用胰島素控糖,合併飲食和口服藥治療,血糖已改善,目前已停用胰島素。
結論
胰島素治療可以有效且快速的改善血糖,並提供更加靈活細膩的控糖調整。破除迷思並正確了解胰島素的使用,將有助於糖友們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並改善長期生活品質。最後,我們呼籲社會大眾重視糖尿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本院亦提供完整的糖尿病衛教與營養指導,一同陪伴糖友們展開健康控糖新旅程。
心悸、焦躁難解?認識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的關係
(記者 白蕙華報導) 你是否常感到心跳加速、焦躁不安,卻找不出原因?這些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自律神經系統負責調節心跳、呼吸等功能,一旦失衡,可能引發身體與心理的不適,尤其與焦慮關係密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億人受焦慮症影響,而科學家發現,「心律變異度」(HRV)是衡量自律神經健康的重要指標。研究顯示,心律變異度降低常見於焦慮患者,反映其身心難以從壓力中恢復。 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前者讓我們調動身體能量應對壓力,後者幫助放鬆與休息。當它們失去平衡,例如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就可能出現心悸、失眠等症狀。心律變異度是心跳間隔的變化,從動物到人體實驗的資料顯示,心律變異度的分析能反映出自律神經調節的狀態。2014年一篇出自Frontiers in psychiatry期刊的統合分析指出,焦慮症患者的心律變異度明顯低於健康者,顯示自律神經失衡可能是焦慮的核心特徵;這不僅影響情緒,還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常形成惡性循環。長期焦慮會削弱副交感神經的調節力,使心律變異度持續下降,研究顯示較低的心律變異度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對已有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影響更甚;反過來,長期處在壓力狀態讓身體透支導致的不適,又讓人更難應對壓力,加劇焦慮。若長期感到疲倦、消化不良或睡眠問題,可能是自律神經發出的求救訊號。 日常生活中,您可以藉由運動、放鬆訓練及生活作息的調整等進行改善,來減低身體的壓力狀態。研究證實,簡單的腹式呼吸或冥想能提升心律變異度,幫助緩解焦慮。做法很簡單:每天花5分鐘,緩慢深呼吸,讓腹部隨呼吸起伏,就能調節自律神經,找回平衡。若症狀持續,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透過完整的心律變異度分析,配合藥物、心理治療及調整生活習慣,讓自律神經重回正軌。 自律神經失調並不少見,但透過心律變異度的分析,我們能更早發現問題。從今天起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試著用簡單方法調節身心。若需更多資訊,可參考各大醫院、衛生福利部、臺灣精神醫學會的衛教資源。從今天起用心傾聽身體訊號,做出改變,讓生活更輕鬆健康!標靶藥瀉不停 中醫治療助如願出遊
(記者白蕙華報導) 乳癌患者在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時,常會面臨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楊茲甯醫師透過中醫藥與針灸療法,成功幫助一名乳癌三期患者改善症狀,讓她達成期盼許久的家族旅行。 52歲的高小姐於兩年前確診乳癌三期,完成手術、化療與放療後,持續服用標靶藥物Abemaciclib(捷癌寧)及抗賀爾蒙藥物Tamoxifen(泰莫西芬)。然而,捷癌寧的常見副作用之一為腹瀉,使高小姐頻繁腹痛、腹瀉,一天多達5至6次,甚至帶有鮮血,導致身體極度虛弱,伴隨頭痛、盜汗與失眠問題。為改善這些症狀,求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癌症特別門診,由楊茲甯醫師提供治療。 經過三個多月的中醫藥調理與針灸治療後,高小姐的身體狀況明顯改善,頭痛與失眠症狀也獲得緩解。為了達成農曆新年與家人旅行的願望,她進一步接受加強腸胃機能的中藥調理,包括白朮、茯苓、肉桂、芍藥等,以及針灸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位。因為身體狀況的改善,讓她終於可以如願和家人一起旅行,而且旅途中未出現嚴重腹瀉與腹痛問題。 楊茲甯醫師表示,癌症治療過程中,無論是傳統化療、放療,或是新型標靶治療,腹瀉都是常見且影響深遠的副作用之一,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及營養不良,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中醫認為,抗癌藥物可能損傷臟腑,導致脾陽虛損、腎陽不足,或引起寒濕、濕熱滯留,造成腹瀉。透過專業中醫診斷,可依個人體質調整治療方針,運用胃苓湯、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參苓白朮散等方藥進行調理。 楊茲甯醫師提醒,癌症患者若有腹瀉情形,應特別注意腹部及足部保暖,避免食用生冷瓜果、油膩、辛辣與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適量攝取紅棗、薏仁、蓮子、藕粉等,有助於健脾顧胃、補氣養血及整腸緩瀉。透過適當的中醫療法與生活調整,可有效改善標靶藥物帶來的不適,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軟骨植入一次性OK!健身教練關節術後重獲新生 安心迎春節 健身教練關節受損 靠「一次性關節鏡軟骨植入術」快速重返工作崗位!
(記者 白蕙華報導) 熱愛健身的邱姓健身教練畢業自體育科系,最近因運動傷害造成關節疼痛且反覆腫脹積水,經服藥及休息後未見改善,便至安南醫院骨科主任張伯羣之門診治療,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深達11mm的骨軟骨病灶,經討論決定接受一次性關節鏡軟骨植入手術。 張伯羣主任分享手術成果,軟骨植入物經細胞處理後,成功固定在病灶處,僅留下2個約1公分大小的手術傷口。手術後,邱先生立即開始復健;手術 1個月後,關節已沒有明顯腫脹滲液;手術2個月後,邱先生已可開始做蹲舉動作且未感疼痛。後續安排核磁共振追蹤病灶,植入物依舊安穩固定於病灶,手術前骨水腫的現象亦不復見。邱先生表示,恰逢新春佳節前夕,如今可以安心、健康地過個好年。 張伯羣主任提及,關節軟骨受損及退化是相當棘手的問題,也是骨科學界致力於突破和解決的課題。因為軟骨再生能力較其他組織弱,病灶也有可能因反覆使用而擴大或惡化,如何及時且有效治療、阻斷病灶進展至關重要。目前針對軟骨再生有多種手術,其中最新的一次性軟骨植入手術,適用於較深且單一或面積不大的軟骨缺損,優點包括:一次性手術、傷口較小、固定能力較佳、症狀恢復較快,且不需從正常軟骨挖取大面積軟骨組織。 不過,關節持續的疼痛或腫脹通常其來有自,張伯羣主任提醒,X光正常的假象下仍可能有其他問題存在,如果在規律藥物跟復健治療後仍無改善,則可考慮進一步檢查;至於關節有無滲液,民眾可用簡易方式自我檢測,像是髕骨敲擊測試,以手虎口由上往下推膝蓋骨,然後往返覆推髕骨,如果有撞擊感,代表關節可能有積水。 張伯羣主任呼籲,任何蹲跳運動都要考慮自身身體條件,以及是否經過適當訓練,如果要進行蹲踞負重訓練或比較費力的跳躍訓練,建議經由合格專業人士引導,可避免關節或韌帶軟骨傷害。 ▲執行一次性關節鏡軟骨植入術後,可見軟骨植入物已成功固定在邱先生的病灶處,不見術前骨水腫現象。『你不能不知道的壞死性筋膜炎』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賴宇荷醫師 65歲的葉先生剛退休不久,平常興趣是到南鯤鯓釣魚。這次釣魚的時候左手食指不小心被鱗片刺到,傷口大小不到一粒米大,且無明顯出血。葉先生起初不以為意,不過當天傍晚傷口卻開始紅腫熱痛,整個人身體發熱、畏寒。葉先生便自行服用退燒藥,以及塗抹仿間買的藥膏。直至隔天早上,傷口出現黑色的瘀血水泡並且延伸到前臂,同時手掌的刺痛也讓葉先生難以忍耐。他本想持續觀察就好,直到被他的鄰居看到 ”葉先生,你這個很危險耶!不好好處理ㄟ系喔”葉先生聽到後嚇得趕緊來急診就醫,最後被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須接受全身麻醉筋膜切開手術,以及術後搭配抗生素治療,才勉強度過這個危險的難關。 台南新樓醫院整形外科賴宇荷醫師提及,壞死性筋膜炎為發展快速的嚴重傷口細菌感染,針對壞死性筋膜炎的治療方式為單純抗生素治療,以及可能搭配筋膜切開手術。若是延誤就醫,可能造成進一步全身感染,多重系官衰竭的敗血症,以及面臨截肢的問題,甚至死亡。文獻統計壞死性筋膜炎的致死率甚至可高達四成。 賴醫師表示,這種疾病的傳播方式為經由皮膚傷口接觸或單純由口進食海產。台南位於沿海地區,擁有各式各樣的海邊活動以及豐富的海鮮美食,所以居民們須要有更高的警覺性。若是有接觸史,或是有相關的症狀例如發燒及傷口疼痛,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透過即時的就醫才能保住性命。高榮南院在地服務「智慧醫療」、「急症品質」服務再升級 ~ 心導管室及智慧醫療管理中心雙雙揭牌啟用~
(記者 白蕙華報導) 今(13)日上午,輔導會主任委員嚴德發親自到場主持,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舉辦的「心導管室」啟用典禮及資訊結合AI「智慧醫療管理中心」揭牌儀式,這也象徵著本院在時代變遷的環境之下,為使本院病患就醫服務品質再提升與提供醫療友善環境的服務,院長鄭名芳特別編列預算,造福鄉親。本次揭牌啟用典禮在就醫保健處處長劉峻正、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金順、臺南市政府前副市長戴謙、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黃文正、現任高榮南院院長鄭名芳等人的共同見證之下,展現輔導會主任委員嚴德發與總院對本院醫療創新及服務升級的鼎力支持,典禮現場充滿溫馨與期待。 輔導會主委嚴德發主持揭牌儀式時指出,高榮南院智慧醫療管理中心的成立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以智慧醫療、急症服務品質向上提升,在運用高榮總院醫學中心豐富的資源以及能量,加上高榮南院鄭名芳院長積極任事與努力下,在既有的醫療水準與設施為基礎,按步就班、循序漸進的朝向溫馨、精緻、優質的健康照護園區來發展,推動以客為尊、視病猶親、顧客為導向的經營理念,建立一個有系統、有組織的專業形象。 高榮臺南分院新設立的心導管室,引進全新的「全數位雙向心導管X光儀器」,展現先進醫療科技的應用。院長鄭名芳表示,該設備運用X光透視技術,能夠即時呈現高解析度的動、靜態血管影像,有助於精確診斷血管異常並即時處置。此外,此系統採用低輻射設計,顯著降低患者和醫療人員的輻射暴露,並大幅提升檢查與治療效率。雙標靶治療對抗HER-2陽性乳癌效果顯著
(記者 白蕙華報導) 一名72歲林女士於數個月前在右胸自行摸到腫塊,剛開始不以為意,未料腫塊卻隨著時間變大,同時她更發現在右側腋下也出現了腫塊。求診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丁育麟醫師,經粗針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確認為HER-2陽性之右側乳癌,電腦斷層檢查更發現合併有右側腋下淋巴結轉移,初步研判罹患第三期乳癌。 丁育麟醫師與病人討論後,建議暫緩手術,先進行雙重標靶搭配化學治療的「新輔助性治療」。經過2次療程後,林女士驚訝地發現右側乳房與右側腋下的腫塊已經完全摸不到了。完成6次療程後,影像顯示腫瘤與異常淋巴結幾乎都已消失。 乳癌治療團隊接著安排手術切除病灶,手術後病理報告顯示,治療效果相當良好,已無殘餘的癌細胞。林女士正持續接受共12次雙標靶藥物的追加治療,並逐漸恢復到原先的日常生活,心情雀躍不已。 丁育麟醫師表示,已有許多國際性的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對於HER2陽性且腫瘤較大(超過2公分)或有淋巴結轉移的乳癌病患,若能在手術前接受雙標靶及化學藥物治療,有近5成的比例可以達到病理完全緩解(即手術切除後,發現腫瘤完全被消除)。達成病理完全緩解的病人,能獲得絕佳的長期存活率與更低的癌症復發機率。林女士起初腫瘤大小接近5公分,轉移的淋巴結也有近2公分,於治療後均縮小甚多,病人對於病情改善的明顯程度感到訝異。 丁育麟醫師認為,女性朋友往往在發現罹患乳癌後感到沮喪無助,但隨著藥物的發達,儘早治療的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甩掉癌細胞並非天方夜譚。雙標靶治療,即Trastuzumab(如:賀癌平)與Pertuzumab(賀疾妥)搭配化療,已幫助許多HER2陽性的乳癌病友成功克服癌症;自2024年12月起,健保亦開始給付早期乳癌患者使用雙標靶治療搭配化療,期望未來能嘉惠更多乳癌病友。「要健康開心地長大」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郭哲妤 我們時常祈願孩子們都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地長大,然而,當孩子的心理健康亮起紅燈時,家長該向誰尋求協助?或許您聽過「兒童精神科」或「兒童心智科」,這些專業科別正是為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提供支援之處。在當代的數位網路世代,社會變遷急劇,孩子們面臨的挑戰變得更多元且複雜,父母們也承受家庭和社會等各方壓力,從傳統嚴苛教育轉向正向鼓勵教養,現代家庭需要更多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 成大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郭哲妤醫師指出,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委託醫學中心進行的「全國性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台灣有32.3%的學童在一生中會罹患某種精神疾患,包括神經發展疾患(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妥瑞氏症)、破壞性/衝動控制/行為障礙、情緒疾患、焦慮疾患、強迫症、飲食疾患等。然而,根據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分析,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患盛行率卻只有4.6%,顯示大部分的孩童與家庭都未曾接受過相關的醫療協助。 郭哲妤醫師說明,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患有四點特性,不容輕忽,需及早關注治療: 疾患嚴重度和困難度若未妥善處理會益發嚴重,甚至出現自傷行為或輕生。 可能衍生出其他精神疾患,狀況變得更複雜。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些人認為不需治療,隨年齡增長即會改善,但許多的孩子卻在成長過程反覆累積對自我的負面評價,導致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現憂鬱症、焦慮症,或者成癮等問題。 常以行為變化或身體症狀表現。例如拒學,或原因不明的頭痛、肚子痛,都常是心理困擾的警訊。 可能是成年疾患的初期症狀。例如青少年期初發強迫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 郭哲妤醫師提醒,醫師們深知,家長要陪著孩子就診並不容易,往往需經過猶豫、掙扎和痛苦。而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除了必要時建議藥物治療外,更多的是運用對孩子發展、家庭互動及行為困擾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陪伴並支持孩子與家長一同成長。血管鈣化治療新突破:IVL血管內震波碎石術 低風險、高效率、精密裝置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IVL血管內震波碎石術3大優勢 改善患者血管嚴重鈣化問題 「血管鈣化」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主要挑戰,嚴重鈣化會導致血管狹窄、限制血流,並增加心臟冠狀動脈或周邊動脈阻塞的風險。而傳統治療手段(如氣球擴張或鑽石旋磨術)在處理深層鈣化時可能效果不佳,甚至有血管破裂等高風險的併發症;此時,血管內震波碎石術(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簡稱IVL)便成了較適合患者的新選擇。 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霈說明,IVL的技術靈感來自腎結石的震波碎石術,透過特製導管在低壓下釋放聲波震動,能夠高效地「震碎」深層與表層的鈣化斑塊,使血管擴張更完全並恢復通暢。她進一步指出IVL的3大核心優勢: 1、低風險操作:在低壓下操作,減少血管破裂或損傷的風險; 2、高效鈣化處理:能同時作用於表層和深層鈣化,且效果顯著; 3、精密裝置設計:配備 2 個每秒釋放 1 次脈衝的能量發射器,每次手術可釋放多達 80 次脈衝。 林霈醫師分享,安南醫院近期已有3位血管嚴重鈣化患者受益於IVL技術:兩位患者過去曾接受鑽石旋磨術來處理嚴重鈣化斑塊,但因為鈣化病灶太厚,因此仍無法完全擴張血管;另一位患者則是經氣球擴張術後,未能有效撐開鈣化病灶,綜合考量其風險較高,故未進一步執行鑽石旋磨術。 所幸,上述3位患者在接受IVL技術後,鈣化斑塊皆得以順利震碎,促使血管成功擴張並成功植入支架,進而恢復正常血流。林霈醫師補充,IVL技術能夠協助醫師有效處理以往極具挑戰性的鈣化病例,且在改善患者的血管健康之餘,還能顯著減少風險。若民眾也有嚴重血管鈣化之相關困擾,她建議及早就診,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