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警戒 新生兒黃疸 點擊圖片放大

黃色警戒 新生兒黃疸

(記者  白蕙華報導)

                                                                  郭綜合醫院 兒科 李儒主治醫師

新生兒往往在出生後二至三天時皮膚開始變黃,有時候會被告知是「新生兒黃疸」。聽到嬰兒有黃疸,對新手父母來說一定感到十分困惑;如果嬰兒又必須住院照光的話,更是十分緊張,到底什麼是黃疸呢?

什麼是黃疸?

人體膽紅素的來源 75 % 來自老化的紅血球(血紅素),經代謝成脂溶性的間接型膽紅素後,再由肝臟代謝成直接型膽紅素後再經由腸胃系統排出。因為胎兒在母體內是一個相對缺氧的狀態,紅血球數量會比成人多很多,但這個時期的紅血球壽命比較短,足月新生兒約80天,早產兒則可能更短。除此之外,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無法處理大量的膽紅素,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上升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因此造成新生兒黃疸。多數是輕微的症狀,但當黃疸指數過高並持久不退時,就要擔心是否有潛藏的疾病。

根據不同成因,我們可以把黃疸分成兩種: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出生二至三天後,會因為血液膽紅素上升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一般在出生後第四至五天達最高峰,第七至十天會逐漸消退,稱做生理性黃疸。一些純餵食母奶的嬰兒黃疸可長達一到兩個月。

病理性黃疸

反過來說如果黃疸上升太早、太快、太高(>15)或是持續太久(>2)就被稱為病理性黃疸。如有以下任一條件都算是病理性黃疸:

  1. 出生後二十四小時內出現黃疸。

  2. 血清膽紅素上升大於5 mg/dl

  3. 血清膽紅素大於15 mg/dl

  4. 黃疸持續時間大於2周。

  5. 血清直接行膽紅素大於2 mg/dl或大於20%。

病理性黃疸成因眾多,常見的原因包含

1) 膽紅素產生過量:像是母子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造成溶血,或是遺傳性疾病如蠶豆症等;

2)膽紅素排泄不良:像是膽道阻塞、總膽管囊腫;

3)感染:如新生兒肝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等;

4)其他:頭部血腫塊、瘀血、早產兒、甲狀腺機能低下等

治療

照光治療:當嬰兒黃疸指數超過標準時,會以特殊波長約430-490nm的藍色光照射,以光線同質異構化(photoisomerization)的方式改變間接型膽紅素構造,變成水溶性的型態「光膽素(lumirubin)」,可以加速從大小便中排出體外。現今醫學儀器的進步,大多數黃疸都可以在照光治療後受到控制,但仍有少數人會需要換血治療。

換血治療:當黃疸指數大於25 mg/dL時,可能影響幼兒的腦部,造成核黃疸。因此當膽紅素超高或上升太快,就需要考慮換血治療。這時會用新鮮血液替換嬰兒體內血液,直接交換出體內過多的膽紅素,能快速降低黃疸指數。相較於照光治療,換血治療併發症相對嚴重,因此需要更密切的監測與程序。

預防及照護

  1. 給予充足的奶量可以促進膽紅素的排出

  2. 新生兒黃疸超過兩週,除了注意嬰兒皮膚黃疸的變化外,奶量、活力及大便顏色也是須注意的重點。

  3. 若滿月仍有黃疸,應立即就醫以排除膽道閉鎖。

  4. 若有以下情形,請立即帶嬰兒至醫院求診:

  1. 皮膚變黃的速度很快,延伸至胸腹部。

  2. 嬰兒活力變差、奶量減少、愛睡、嘔吐、發燒、茶色尿、灰白或黃白色大便等現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