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牙科部 李皓維 醫師
58歲廖女士因左下顎後牙腫痛至台南市立醫院牙科求診,經李晧維醫師診察後發現,左下第二小臼齒根尖囊腫,此顆牙於109年曾發生根尖發炎,進行重新根管治療與後續假牙復形。因齒質脆弱,且有不易拆除之牙釘柱,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行顯微根尖手術。保住真牙也解決疼痛問題。
李皓維醫師表示,造成牙痛的主因通常有:蛀牙、牙周病、以及齒裂,蛀牙所導致的疼痛為臨床常見,當蛀牙範圍太廣以致影響到神經時,就會需要根管治療之介入,也就是坊間常聽到的抽神經,目前傳統之根管治療成功率已達9成以上,是相當成熟之治療技術。
傳統之根管治療,也就是坊間常聽到的抽神經,在目前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治療手段,必要時搭配顯微鏡與電腦斷層能提高成功率,但對於第一次根管治療失敗的案例,再次治療的成功率會下降至7成左右;特別是對於已經有牙釘柱以及牙冠復形的牙齒,在拆除既有修復物的過程中,容易傷害到脆弱的齒質;此時,根尖手術就會是一個適合的治療選擇。
李皓維醫師表示,根尖手術並非所有病例都適用,需符合嚴格條件,例如使用顯微鏡、搭配生物陶瓷填充、牙冠結構穩定等。術前還需評估病灶是否影響到鼻竇或下顎神經,有無急性炎症等。患者的年齡、口腔衛生狀況及配合度也都是影響手術成敗的因素。
根尖手術成功後仍需長期觀察。儘管成功率接近九成,但仍有可能無法完全根治。李皓維醫師提醒,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和定期檢查,才是維持牙齒健康的關鍵。
你有蟲蟲危機嗎?男性必知的不孕症及精蟲異常!
(記者 白蕙華報導) 35歲的王先生和太太嘗試懷孕將近一年左右,但都沒有任何好消息,隨著期待落空的次數越來越多,生育壓力也籠罩在兩人心裡。在朋友的建議下到婦產科檢查,發現王先生的精液檢查異常,讓他相當驚訝地說:「我這麼年輕,精蟲怎麼會有問題?」 成大醫院泌尿部林于巧醫師表示,伴侶在正常性生活且無避孕的情況下,若超過一年仍無法懷孕,則可定義為不孕症。根據統計,大約有15%的伴侶深受不孕症困擾,而不孕症的因素中男性實際上佔了約一半,而非傳統觀念認為僅是女性的問題。男性不孕症的原因有先天染色體疾病、癌症、生殖系統阻塞、泌尿道發炎,以及靜脈精索曲張等。不孕症的評估中,精液檢查是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檢測。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精液檢查標準,主要包涵幾個重要指標: 精液體積:精液量少於1.4毫升,應檢查是否有輸精管阻塞或逆行性射精。 精子數量: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數量若少於1,600萬則為少精症,若完全沒有精蟲則被定義為無精症。 精子活動力:檢測時會觀察精子活動情形,能以正常方式游動前進的精子數量若低於32%,視為活動力不足。 精子形態:正常形態的精子應該具有標準的頭部、頸部和尾部,而正常型態的精子數量比例應大於4%。形態異常可能會影響精子的功能和受精能力。 pH值:正常精液的pH值介於7.2到8.0之間,值過低或過高可能表示存在感染或其他問題。 白血球數量:白血球過多可能表示感染。 此外,近年來新增了「精子DNA碎片化」(DNA fragmentation)的檢測,可評估精蟲頭部所攜帶的DNA是否健康,若碎片化程度越高則表示DNA越不健全,即使精液檢測其他指數正常,精蟲也可能存在缺陷,導致受孕困難、流產風險增加和提高人工生殖難度。而年齡、靜脈精索曲張、生殖系統發炎、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毒素及輻射線暴露,都可能導致精子DNA碎片化增加。 林于巧醫師強調,男性不孕症或精蟲異常代表身體可能存在潛在疾病,若未及時接受檢查或治療,長久下來容易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每位男性都應該重視精蟲健康程度,若有疑慮或懷孕困難的狀況,應盡早至泌尿科門診進行評估。周邊動脈阻塞治療利器,救命保肢免開刀!
(記者 白蕙華報導) 一名83歲阿嬤,於半夜睡眠中突感右腳麻、痛、冰涼,症狀持續惡化、冰冷、發紺,送醫後確診為急性下肢動脈血栓,緊急以「機械取栓導管微創手術」成功疏通右腳血管。另有一位65歲患有糖尿病、長期抽菸的男性,左腳趾傷口化膿、疼痛,經三個多月換藥仍持續惡化、發紺,轉診至成大醫院檢查後,發現為下肢動脈血管嚴重鈣化、狹窄,經「斑塊切除導管微創手術」刮除,成功改善血管阻塞與狹窄,傷口逐漸改善並癒合。上述兩個案例的狀況,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就得截肢保命。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迪詠醫師表示,急性肢體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 ALI)是因動脈栓塞引起肢體動脈急性血流中斷的急症,在數小時至數天內即可導致組織缺血和壞死,常發生於心房顫動患者。典型臨床表現為「5P症狀」,包括疼痛(pain)、蒼白(pallor)、無脈搏(pulselessness)、感覺異常(paresthesia)和癱瘓(paralysis)。發生這些症狀時,若未及時恢復血流,阻塞後8-12小時可能導致壞死、肢體障礙,甚至截肢。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OD)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洗腎、吸菸和肥胖者。當硬化的斑塊增多,動脈逐漸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導致血液供應不足—常見於下肢動脈—會造成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多數病人為慢性、漸行性的血管阻塞,常在運動時下肢疼痛、無力或麻木,休息後即可緩解,稱為間歇性跛行。然而,隨著疾病進展到晚期,病人在休息時也會感到肢體疼痛,且伴隨皮膚冰冷、變色、發紺、脫髮等循環不良的徵兆。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肢體潰瘍或壞疽,最終需進行截肢。 陳迪詠醫師說明,治療方面,傳統方式有開放性繞道手術或移除血栓手術。隨著病人族群高齡化、疾病複雜度變高,及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微創手術越來越廣泛使用。「機械取栓導管微創手術」和「斑塊切除導管微創手術」是快速、有效的治療,通過導管清除血栓、切除硬化斑塊,迅速恢復動脈血流。適用於動脈阻塞病人,能降低肢體壞死和截肢風險。相較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有效減少併發症,是高風險和年長病人的一大福音。 除了治療,日常的預防與保養更為重要。陳迪詠醫師提醒,生活中要禁菸(含二手菸)、控制三高(血壓、血脂、血糖)、保持適當體重與進行適度運動;糖尿病者更應注意足部護理,避免受傷。有周邊血管病變危險因子的民眾,或有跛行、下肢痠痛、肢體冰冷、肢端變色,甚至有難以癒合的傷口時,應盡早尋求專業之醫療諮詢,以便早期診斷與治療,提升生活品質。別讓肩頸痠痛的「老症頭」變成無法挽救的傷害 頸椎脊髓病變及顯微頸椎減壓暨功能重建手術
(記者白蕙華報導)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趙亮鈞 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普及的今日,低頭族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肩頸緊繃感及痠痛幾乎成為每個人的共同經驗。大多數情況下,調整姿勢、伸展運動、熱敷按摩,甚至外用消炎止痛藥膏或貼布,都能有效緩解症狀。然而,當出現某些「危險症狀」時,應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頸椎脊髓壓迫,以免造成無法恢復的脊髓損傷。 31歲的張先生是一名鐵板燒師傅,由於工作需要長時間低頭備菜及製作餐點,加上下班後的休閒娛樂多為觀看網路影片及線上遊戲,因此肩頸痠痛對他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隨著工作資歷的增加,他開始偶爾感受到上肢痠麻痛及全身緊繃,有時還會感覺到一陣電流自脖子竄至腳底。儘管如此,張先生並未在意,直到騎車上班途中遭遇追撞,送到本院急診時雙上肢又麻又刺且無法舉起,緊急照會神經外科後診斷為頸椎中央脊髓症候群。張先生在接受頸椎顯微手術及後續的復健治療後,神經功能恢復到受傷前狀況,成功保住了工作。 趙亮鈞主任指出,張先生的頸椎核磁共振檢查顯示其頸椎第三/四節椎間盤突出,而這次外傷使突出的椎間盤與脊髓相撞,導致脊髓損傷。椎間盤突出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通常因不當使用導致椎間盤失去彈性而突出。通常這一過程是漸進的,患者初期往往無明顯症狀,進展至中後期即便影像上出現頸椎空間狹窄,患者也可能只表現出上肢痠麻痛。然而,外傷造成的衝擊是瞬間的,脊髓在狹窄空間中受到強烈衝擊,猶如一台擁擠的公車緊急剎車一般,柔軟的脊髓與較硬實的椎間盤相撞後,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輕者如張先生一般出現中央脊髓症候群,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四肢癱瘓、神經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頸椎神經壓迫可分為「脊髓壓迫」和「神經根壓迫」,我們可以把中樞神經系統想像成一棵樹,腦部是樹根,脊髓是樹幹,每節分出的神經則是樹枝。神經根壓迫類似樹枝受損,僅影響該樹枝的葉子(該神經根分布的範圍),大多數頸椎神經根壓迫臨床上出現的症狀是上肢痠麻痛。而脊髓壓迫則如同樹幹被斧頭劈了一道裂痕,會導致大量樹枝上的樹葉枯萎(四肢無力、癱瘓),臨床上若同時出現上下肢痠麻痛無力、步態不穩、軀幹麻木或大小便功能異常等症狀,皆有可能是脊髓壓迫,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及治療。 頸椎顯微神經減壓手術已行之有年,手術傷口小且位於頸部前側面,對肩頸部之豎脊肌群影響小,術後疼痛感輕微,患者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且術中有顯微鏡的輔助,神經減壓在寬不到1公分的空間中執行,減少神經暴露而損傷的風險,並能實現雙側完全減壓,降低復發機率。部分患者擔心傳統支架融合取代椎間盤會影響頸部活動度造成日後的不適,趙主任指出,現今頸椎人工椎間盤已發展至第三代,其活動度接近原生椎間盤,能有效保留頸椎活動度,並減少鄰近椎間盤退化加速的風險,病患等於是換了功能一樣但更耐用的椎間盤。健保署也將符合特定條件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的衛材納入健保給付(條件複雜請洽詢專業醫師),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 如今,大多數頸椎疾病在專業醫師的手術下成功率高,且風險遠低於不治療的情況。若有相關問題,民眾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進行全面檢查,以釐清頸椎壓迫的型態及風險。忽視這些問題,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脊髓損傷,造成長期的神經傷害,非後續緊急手術或復健能夠彌補。【板機指微創革命】 超音波導引針刀技術 免縫合免拆線打造客製化鬆緊
(記者 白蕙華報導) 復健科主治醫師 陳彥廷醫師 40歲的張先生是一位勞動工作者,平常上班需要抓握物品動作,長期下來,他漸漸感覺到右手中指跟無名指有僵硬、疼痛的感覺,更嚴重甚至會手指整個卡住,需要左手協助才能幫忙復位。 台南新樓醫院復健科陳彥廷醫師提及,板機指發生係因屈肌腱及其周圍腱鞘的發炎和厚化有關,這導致腱鞘內的肌腱無法順利滑動,這問題常見於反覆使用手部進行抓握或其他重複性動作的個人,例如鍵盤工作者、工廠工人、使用球棒球拍類運動者等;而板機指的症狀病人通常會感到手指僵硬,發作的時間點特別是在早晨,僵硬後隨之出現手掌底部的疼痛,當病情加重時,手指會發出「卡住」或「彈跳」的感覺,甚至可能完全無法伸直或彎曲,還可能需要用另一隻手幫助將嚴重的板機指手指恢復到原位。 陳彥廷醫師表示板機指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對於輕微或早期情況,可以先使用非手術治療包括: 1.超音波、石蠟浴、震波等儀器治療來軟化肥厚的腱鞘或肌腱 2.使用手指護具(減少手指彎曲動作)固定 3.服用抗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炎藥物) 4.局部皮質類固醇注射 (有效但長期注射可能會有肌腱斷裂風險) 這些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發炎並改善症狀。然而,當上述治療無效時,手術可能成為必要的選擇。手術通常作法先切開A1腱鞘(手指最前端的環型韌帶),讓肌腱能順利滑動。若以傳統手術則需要於開刀房進行,在局部麻醉下將卡住的腱鞘切開,病人術後手指即可活動,但傷口較大(約1公分), 後續需回診拆線。 現行的超音波導引針刀技術直接於門診診間即可進行,時間快速僅需10分鐘,傷口只有一個針孔大小,免縫合免拆線,照護容易。加上過程中是使用極小區域的局部麻醉,病人在針刀術中仍可以自行活動,操作醫師可以根據病人活動滿意程度去做客製化切除,避免手指術後過緊或過鬆的風險,滿意度更佳。 陳彥廷醫師在此提醒民眾,板機指微創針刀術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應經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評估及治療,以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透過合適的個人化療法,讓板機指不再是長期困擾的疼痛,可重拾靈活手指,享受生活樂趣。成人每4名就有1人罹高血脂肪症!醫分享6成因+6預防建議 健檢報告常見高血脂肪症 成因為何?怎麼預防?醫師專業全解析
(記者 白蕙華報導) 翻開健檢抽血報告,血脂肪是很常見的異常項目之一。宏科醫院(安南醫院策略聯盟)家庭醫學科主任張益華表示,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台灣成人高血脂症的盛行率約為25.8%,且約4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脂,但僅約25%的人接受適當治療和控制,足見對於高血脂症的認識和管理至關重要。 張益華主任說明,高血脂肪症又稱高脂血症,是一種常見且潛在危險的健康問題,因血液中脂肪(包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濃度過高的情況,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心臟病、中風和動脈硬化等;此外,高血脂肪症還可能引起胰臟炎等其他健康問題。 而高血脂肪症的成因不勝枚舉,大致可分為6大類: 1.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高血脂肪症史的人,更容易患上此症; 2.飲食習慣:高脂肪、高膽固醇和高糖飲食,會導致血脂水平升高; 3.體重問題:肥胖或超重是高血脂肪症的重要風險因素; 4.運動不足:膽固醇有分好壞,缺乏運動會減少「好膽固醇」,進而增加「壞膽固醇」的水平; 5.其他健康問題: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肝病等,會影響血脂水平; 6.壓力或睡眠問題:生活壓力、失眠、睡眠不足等,也與高血脂肪症有顯著關聯。 儘管高血脂肪症可能有遺傳因素,但改變生活方式仍可以有效地預防和管理血脂水平,張益華主任提供6點建議: 1.健康飲食:採取低飽和脂肪與低膽固醇飲食,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類,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和總膽固醇水平; 2.規律運動: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有助於提高「好膽固醇」水平並降低三酸甘油酯; 3.控制體重:體重減輕5-10%即可顯著降低血脂水平,是管理血脂水平的重要步驟; 4.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吸菸會降低「好膽固醇」水平,而過量飲酒則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水平; 5.定期檢查血脂:特別是有家族史或其他風險因素的人,應定期檢查血脂水平,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問題; 6.改善睡眠品質:保持規律作息、創造良好睡眠環境如保持臥室安靜、黑暗和舒適的溫度、睡前或午後盡量避免攝入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以及睡前進行放鬆練習,如深呼吸、冥想或閱讀以促進入睡等。 張益華主任強調,高血脂肪症是可預防和管理的健康問題,透過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和避免不良生活習慣等,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至於已經確診高血脂肪症的患者,他則建議適當改變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介入,可以顯著降低疾病風險,進而改善生活質量。乳癌化療全身不舒適 中醫針藥緩解副作用
(記者 白蕙華報導 ) 台南市立醫院 中醫部 周怡貝醫師 49歲余小姐於4年前診斷出第一期右側乳房腫瘤,接受右側局部乳房切除、前哨型淋巴切除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賀爾蒙治療。自化療開始後出現許多副作用,如腸胃不適、手足症候群、四肢感覺異常、口腔粘膜炎、疲倦、嘔吐、食慾不佳等。雖然有部分症狀於化學治療停止後減緩,但有許多不適症狀仍持續。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周怡貝醫師,依個人體質以中藥與針灸治療,余小姐不適症狀改善許多。 周怡貝醫師表示,余小姐2年前到門診時,右手臂肘部與雙側膝蓋以下會腫脹,伴隨麻木、無力、緊繃感,嚴重的話走路還會踩空、跌倒;易有潮熱感及盜汗,伴隨嚴重口乾;腸胃也常感到不適,常吃一點就覺得飽、容易脹氣、噁心想吐、常常拉肚子。雖然有持續使用高壓氧治療,但仍與罹癌前的身體狀況相差極大。 周怡貝醫師經四診及辯證論治,發現余小姐平常工作壓力大、容易緊張,肝氣不暢久了便形成肝鬱脾虛、肝腎陰虛伴隨血瘀之體質,故治療上採用疏肝健脾、清熱滋陰、活血去瘀來處理,用藥選擇加味逍遙散、知柏地黃丸、桂枝茯苓丸等處方。 治療一週後,余小姐回診表示,口乾、燥熱感減輕,但手腳仍覺腫脹、麻木,故加入針灸治療,下肢選用穴位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太谿、太衝,手臂選用合谷、外關、曲池等穴。針灸後,余小姐感到雙腳腫脹減了大半,走路無力感也減少了,覺得步伐較輕盈。雖害怕針灸,但仍堅持1週1~2次。2年多來在中醫部持續治療至今,手腳腫脹麻木已較先前減緩許多,腸胃不適與其他偶發不適的症狀,能在每週回診時調整處方達到緩解。 第1期乳癌患者手術後,常會接受化療、放療、賀爾蒙或標靶治療,這些治療可能引發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及療程意願。中醫針對患者體質,透過中藥及針灸緩解不適症狀,如四肢腫脹及麻木可透過針灸改善。周怡貝醫師也提醒,日常保健應規律運動,特別是開刀部位的復健拉伸,並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疲勞。高齡照護耆步走,成大醫院護理部以創新教學開發高齡社會照顧解方
(記者 白蕙華報導)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有越來越多被照顧者與照顧者,護理師身為照顧現場最主要的夥伴,透過積極的準備與系統性的訓練,以滿足高齡者多元的需求,提升照顧品質。 成大醫院護理部成立高齡照護工作小組多年,透過高齡專責護理師及個管師推動護理師的高齡照護教育訓練,發展多項創新教學模式,包含:線上學習小教室混成學習、標準病人訓練工作坊、高齡照護大會考與互動式出院準備服務情境演練等,疫情期間持續製作高齡照護線上課程教材,共拍攝70多堂課程影片,讓教學和成長不受時間及地點限制。護理部也建構高齡照護進階制度,協助培養護理師成為照顧老年人的專家。 高齡照護組游詠晨副護理長表示,護理部開創不同的教學模式,幫助護理師拓展照護的視角,並與跨領域專業攜手創新與激盪,如:高齡照護教育研究團隊、照護服務設計團隊、多媒體數位課程製作團隊等,透過這些合作團隊,讓教學變得更有趣,也更貼近護理師的需求。 高齡照護工作小組在教育訓練中導入服務設計的概念,第一階段先建構高齡人物誌,透過彙整及歸納照顧現場常見高齡者的特性,創造多位半虛擬的的典型案例,讓護理師能認識各種高齡者的樣貌。第二階段結合標準病人,參考人物誌的背景及情境實際演出,舉辦工作坊讓護理師進行對話、評估與擬訂照顧計畫,學習發掘高齡病人的核心需求。 護理部張慧文督導表示,透過高齡照護一系列的訓練,訓練護理師從同理心出發,以高齡者的角度思考從住院到出院的需求,這套訓練模式也將推廣至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等合作經營醫院,建構高齡友善的在地照護網絡。小心!肺炎黴漿菌感染
(記者 白蕙華報導) 郭綜合醫院 感染內科 黃千芳主治醫師 秋冬之際,原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盛行的季節。隨著疫情解封,大家的防護漸漸鬆懈,呼吸道感染疾病增加,尤其是,抗藥性漸增的肺炎黴漿菌感染,引起大家的關注!案例分享:2024年2月初。34歲黃姓媽媽,有三個小孩。分別為小學、幼兒園、懷胎37周。因就讀幼兒園的小孩有輕微呼吸道症狀,原先不以為意。後來,本身咳嗽加劇,症狀治療藥物效果不佳且高燒,而至急診求診。經抽血檢測,發現肺炎黴漿菌抗體IgM為陽性,開始Azithromax(巨環黴素)治療!雖然燒退了,但仍持續夜咳,至郭綜合醫院感染科門診,經感染科醫師評估,轉換孕婦可使用的抗生素Clarithromycin、加上強力止咳藥物,才日漸改善。 2024年5月份,媽媽有咳嗽、流鼻水,要求自費檢測肺炎黴漿菌抗體IgM為陰性。經症狀治療藥物就康復。 2024年9月份,在托嬰中心照顧的小兒子發燒、咳嗽流鼻水,媽媽也出現症狀,再度檢測,肺炎黴漿菌抗體IgM為陽性。因擔心抗藥性,感染科醫師使用Doxycyclin治療! 黴漿菌家族是目前發現最小、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其大小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它是原核生物,不具細胞壁,因此一般常見的「對抗細菌細胞壁的抗生素」對黴漿菌治療無效。黴漿菌,培養生長緩慢,約3~5周,對臨床診斷幫助不大!它常聚集在呼吸道黏膜、泌尿生殖道黏膜上,而導致肺炎、生殖泌尿道感染。本次的主角,為肺炎黴漿菌! 肺炎黴漿菌感染,是常見的非典型肺炎之一。大多症狀輕微,精神活動力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有「行走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別稱。 肺炎黴漿菌感染,一年四季皆有病例,好發於春夏之交及秋天。可感染各年齡層,以5~20歲為多。常見於學校、軍隊、家庭群聚,多有感染兒童的接觸史。其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潛伏期為2~3周。常出現發燒、倦怠、頭痛、喉嚨痛、咽喉發炎,有少數個案出現皮膚紅疹、肝指數異常等肺外症狀。感染後,有10%併發肺炎,90%可自行痊癒,致死率約0.1%。 肺炎黴漿菌感染的治療,有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類,例如: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四環類抗生素(如:Doxycyclin)、氟奎諾酮類(Fluoroquinolon,如:Levofloxacin、Moxifloxiacin)。 根據各國統計數據顯示:肺炎黴漿菌對於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抗藥性,日益嚴重,尤其在中國大陸地區、日本、南韓,抗藥性高達70-80%。而台灣也有20~80%的抗藥性。反觀歐美、加拿大的抗藥性低,僅10%。 當一般肺炎抗生素治療效果差,尤其咳嗽明顯時,應提高警覺!請醫師評估,安排檢查,如:血清肺炎黴漿菌抗體檢測、胸部X光。並配合醫師用藥指示,確實用藥,完整治療療程,不任意濫用抗生素,以減少抗藥性菌株產生! 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肺炎黴漿菌感染,且有機會再次感染的特性,只要日常生活中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即可減少感染!讓我們共同守護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