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臨床助理教授 黃睦翔
急性心肌梗塞併嚴重二尖瓣逆流 經導管手術助75歲婦人重返日常生活
瓣膜性心臟病若未妥善處理,將導致心衰竭、肺水腫,甚至危及生命。成大醫院整合心臟內外科、影像與麻醉團隊,針對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的瓣膜病變,提供完整、個別化的「經導管微創治療策略」,協助病人擺脫喘、腫、累,重拾健康生活。
75歲的張女士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就醫,雖經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卻突發嚴重呼吸困難。檢查發現她合併急性二尖瓣逆流(acute MR),導致肺水腫與呼吸衰竭,無法自行呼吸。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睦翔醫師指出,張女士因心肌梗塞引發急性瓣膜功能惡化,若進行傳統開胸手術,風險極高,最終團隊決定採行經導管二尖瓣修補術(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 TEER)。手術成功減少逆流,肺水腫也快速緩解,順利拔管出院,可正常活動,目前持續門診追蹤中。
除了急性情況,成大醫院處理慢性瓣膜病變也具備豐富經驗。另一位58歲女性,近期幾個月行走時容易喘,心臟超音波發現中度至重度二尖瓣狹窄,瓣膜壓力差高達18 mmHg,嚴重影響血液流通。團隊安排經皮經導管二尖瓣球囊擴張術(PTMV)後,壓力差降至3 mmHg,病人喘的情況顯著改善,恢復良好,不需住院。
86歲的男性,則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導致頭暈與體力下降,就診時已影響日常行走能力。考量年齡與共病情況,心臟團隊決定採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手術過程順利,術後數日病人即下床活動,目前行走自如,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黃睦翔醫師表示,瓣膜病患者若無法接受開胸手術,過往多僅能以藥物緩解症狀。而隨著醫療技術進步,TEER、TAVR、PTMV等經導管技術的成熟與安全性提升,已為眾多高齡或高風險患者開啟嶄新的治療選項。這些微創方式不僅大幅降低手術風險,更有效改善心衰症狀與生活功能。成大醫院具備完善的介入手術能力,亦可應用此類微創治療方式於三尖瓣逆流患者。
成大醫院心臟醫療團隊由跨科部專業組成,包含心臟血管內科、心臟血管外科、麻醉部和影像醫學部等領域成員,透過「心臟團隊會議(Heart Team)」制度,針對每一位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切的治療計畫,實踐「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精神,提升預後、也守護病人的生活品質。
高齡不孕增!把握35歲前黃金期,凍卵超前部署
(記者 白蕙華 報導) 成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陳達生 台灣人工生殖應用持續上升,根據國健署統計,2022年全台共有58,476人次接受人工生殖治療,誕生11,549名試管嬰兒,占當年新生兒總數8.2%。成大醫院婦產部陳達生醫師指出,這些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台灣晚婚晚育和低生育率的現象——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0.7歲,首次生育平均年齡則為31.43歲。超過七成的試管嬰兒療程患者年齡在35歲以上,高齡不孕已成為普遍的生育困境。 陳達生醫師說明,女性卵巢功能在35歲後急劇下降,增加自然懷孕的難度,也推升了人工生殖治療的需求。過去21年間,台灣人工生殖治療人次增加8倍,真實反映出生育環境的改變。 試管嬰兒健康?科學證據破除迷思 仍有民眾對試管嬰兒存有疑慮,擔心孩子的健康狀況。對此,陳達生醫師引用多項國內外大型研究指出,排除父母本身高齡、不孕、多胞胎等因素後,試管嬰兒的整體健康狀況,與自然受孕的孩子並無顯著差異。 研究顯示,試管嬰兒單胞胎早產及低出生體重風險,雖略高於自然受孕者,但隨著技術進步及搭配單一胚胎植入(SET),風險已大幅降低;先天異常方面,經校正相關因素後,試管嬰兒與整體先天異常風險無顯著關聯;而在長期健康上,目前顯示試管嬰兒在癌症、心血管、代謝或神經發展方面,無重大風險增加的明確證據。陳達生醫師強調,我們應該對試管嬰兒技術有正確認識,它是一項安全且成熟的醫療選擇,幫助了無數家庭圓夢。 補助政策助力 鼓勵及早規劃 少子化的衝擊已是國安層級議題,為此,衛生福利部自2021年7月起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包括取消排富、增加補助次數與合作醫療機構,提供更多支持,迄今已協助超過2萬對夫妻、迎接逾2萬4千名試管寶寶。 陳達生醫師也提醒,人工生殖雖提供協助,年齡仍是生育的重要關鍵。女性生育力自35歲後急速下降,卵子數量與品質同步減少,試管嬰兒成功率也可能降低。若有延後生育計畫的女性,可考慮進行生育力保存,特別是凍卵。 冷凍卵子:保存生育力的關鍵選項 面對晚育趨勢,陳達生醫師倡導「生育力保存」觀念,尤其是「冷凍卵子」。他指出,30至34歲是凍卵的黃金期,此時卵子品質佳,數量充足,一次療程通常可取得20至25顆成熟卵子,未來約80%至90%的機會可達成一次活產。 35歲之後,卵巢功能下滑,可能需多次療程才能取得足夠卵子。若有延後生育計畫,可及早進行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抽血檢測,評估卵巢庫存情況。隨著玻璃化冷凍技術的進展,卵子解凍後的存活率達九成以上,品質幾乎等同於冷凍時的年齡。 陳達生醫師提醒,高齡進行試管療程,不僅成功率低,需反覆嘗試,累積的費用和身體的不適,都可能造成沉重的身心壓力。提早凍卵,能提高未來想生育時的選擇與希望。 及早部署 為自己預留希望 「時間就是金錢,在生育上更是如此。」陳達生醫師提醒,未來計劃生育的人,應盡早了解自身狀況,及早諮詢專業意見,適時透過冷凍卵子或胚胎保存生育力,為自己保留更充滿希望的未來選項。五穀粉當早餐致血糖飆 飲食調整與口服減重藥助降糖又瘦身
(記者 白蕙華 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 家醫科 盧泰潤 醫師 73歲陳先生有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前期病史,長期服藥控制穩定。然而,過去一年糖化血色素持續上升,從5.8一路上升到6.3,陳先生對血糖控制不佳感到焦慮,深怕進展為糖尿病,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經三個月的用藥與飲食調整,體重與血糖都成功下降。 陳先生身高165公分,體重82公斤,BMI指數為30.12,屬中度肥胖。飲食內容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少,更重要的是每天早上飲用沖泡五穀粉作為早餐,而五穀粉其精細研磨的形式容易被人體吸收,會導致血糖迅速上升,是引起血糖波動的重要原因。盧泰潤醫師建議飲食調整搭配自費口服減重藥。經三個月的治療後,陳先生體重減至75公斤,糖化血色素下降至5.9,並決定先暫停減重藥。六個月後再次門診追蹤,體重雖然微幅上升至76公斤,糖化血色素仍維持5.9,後續將視追蹤情況再決定是否加回口服減重藥。 盧泰潤醫師表示,過去民眾對減重藥有諸多疑慮,擔心得到了外貌卻所失去了健康,這是因為當時未有安全且有效的減重藥問世。近年,醫學在減重領域出現突破性發展,許多安全性高且可兼顧外貌與健康的減重藥先後問世。最著名的莫過於瘦瘦針Semaglutide,此藥物屬腸泌素類藥物,原先用於糖尿病控制血糖,然而此藥抑制食慾的效果極佳,因此也被當作減重藥。用於肥胖患者不只可以減重,還可以改善血脂肪、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的發生率。 個案選擇的是口服劑型的Semaglutide,除了可以控制體重,還可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肪與降低心臟病二次發作的機會,是一石多鳥的策略。此外,服藥期間協助個案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即使停藥後會食慾上升,但個案若能繼續維持相同的飲食方式,甚至養成運動習慣,有可能不會復胖或只會微幅復胖。 總結來說,個案透過飲食調整與口服減重藥的輔助,不僅成功減重,還有效控制了血糖與心血管風險,展現出藥物與生活習慣並行的重要性。減重不僅是為了外貌,更是維護健康的長期投資。盧泰潤醫師呼籲,肥胖與慢性病息息相關,民眾若有體重管理需求,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透過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安全有效地達成健康目標。改變命運的神奇子彈:乳癌的抗體藥物複合體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楊舜如 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媒體報導曾見許多名人罹患乳癌,甚至年紀輕輕即因而早逝。依據乳癌細胞所表現的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和細胞生長分裂指數(Ki-67),可將乳癌分為數種亞型,治療方式與預後會有所不同。 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楊舜如醫師說明,HER2陽性乳癌定義為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3+,或是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合併螢光檢驗法(FISH)為陽性的患者。HER2陽性乳癌因癌細胞生長迅速、容易復發及轉移,及較易產生抗藥性,被視為較具侵略性的亞型,大約佔所有乳癌患者20%。然而,隨著HER2標靶治療的進步,特別是近年來被譽為神奇子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藥物發展,為患者帶來更有效、更精準的治療選擇。 「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簡稱ADC)」核心技術結合「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的優勢,透過「單株抗體—連結子—小分子藥物」的結構,藉由標靶特性精準抵達腫瘤,並利用小分子藥物的細胞毒性,有效毒殺標的物(癌細胞),不僅效果好,也大幅減低全身性副作用。同時,新一代ADC還具備「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可一併攻擊未表現HER2的周遭癌細胞,就如同子彈直接正中目標、對症下藥。 楊舜如醫師分享,50歲的張女士因HER2陽性乳癌轉移至腦部,出現嚴重頭暈等不適症狀,她擔憂治療效果有限,也開始為臨終做準備。在成大醫院全方位的治療策略下,張女士接受手術合併ADC藥物治療,持續用藥超過3年皆無復發跡象。目前,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患者有2種可使用的ADC藥物。其中新一代的ADC,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即使是已接受多線治療仍惡化的患者,使用後可達16.4個月的無惡化存活期;若於第二線治療使用,無惡化存活期的中位數為29個月,相較於其他標準治療的7.2個月,顯示總生存期有顯著延長。 近年發現,新一代的ADC對於「HER2弱陽性(HER2-low)」患者也有相當的療效,這類IHC染色1+和IHC染色2+但FISH為陰性的患者,過往被分類在荷爾蒙陽性或是三陰性乳癌,可能無法使用HER2標靶治療,約占乳癌患者的50%。由於新一代的ADC具備旁觀者效應,對HER2弱陽性患者也能發揮作用,控制疾病、提升存活率。新一代的HER2抗體藥物複合體在今(114)年2月1日納入健保給付,過去一年健保給付亦新增了多項藥物,為乳癌患者增添更多希望。 楊舜如醫師提醒,乳癌的治療成效與早期診斷息息相關,鼓勵民眾定期進行乳房篩檢,若確診罹病,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方針,透過個人化治療,獲得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成大醫院乳癌團隊亦積極參與國際型臨床試驗,交流醫學新知並爭取新藥使用,守護病患健康,不僅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年齡不該阻礙步伐:【單腔式膝關節置換】為老年社會注入新動能
(記者 白蕙華報導) 79歲的蘇先生患有多重慢性疾病,幾乎每天藥不離身。近年來,他感覺左膝時有疼痛僵硬及腫脹,無法久站,一開始以為是疲勞或肌肉拉傷,情況卻越來越頻繁,最後下肢出現變形,下樓時常常重心不穩,需緊抓扶手才不至於跌倒。蘇先生至診所檢查,確定是骨關節炎,進行幾次增生治療,效果不如預期,且考量腎功能不太好,無法長期使用藥物止痛的狀況,診所醫師建議轉診,安排更進一步治療。 成大醫院骨科部張志偉醫師為蘇先生安排X光檢查後發現,左膝已出現晚期關節病變——上下骨頭相「貼合」且下肢內翻變形。蘇先生在起身和下樓時,因膝關節無法承受突然增加的重量,而產生明顯疼痛、無力甚至軟腳。由於疼痛難忍,蘇先生決定接受手術以恢復日常生活。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為常見的安排,所幸蘇先生的病變侷限於內側,經詳細討論後,他選擇以微創方式進行單腔室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當天下午就能站立及行走,3日後出院,不到2個月就不需助行器輔助,恢復正常活動。 成大醫院一般骨科主任暨中華民國關節重建學會理事張志偉醫師說明,骨關節炎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炎」,早期可採保守治療,如體重控制、物理治療、短期藥物控制或增生治療;若成效不如預期或身體狀況不宜長期用藥,則可考慮手術介入。隨著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慢性共病及骨骼肌肉老化議題將使手術需求持續上升。醫師必須精準掌握介入時機和治療選擇,注重個別化也避免過度治療。目前手術介入方式相當多元,從關節鏡下皺襞清除、軟骨移植、矯正截骨,到最終的關節置換手術,都是可應用的選項,而成大醫院關節重建中心正為患者提供多樣化、合適且有效的選擇。 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或矯正截骨術相比,單腔室膝關節置換術能提供更好的生理功能、更快的恢復和較少手術風險。儘管如此,臨床應用數目仍然有限,可能原因為醫師經驗尚未豐富,及文獻中顯示翻修風險較高。在老年族群中,手術目標是快速康復並降低併發症,維持自主性。若骨關節炎局限於一或兩個股骨—脛骨隔室,此手術方式相對可減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是老年膝關節患者的實用選擇。張志偉醫師指出,現今成熟技術下,手術不到一個小時可完成,術後可及早下床行走、負重,迅速恢復行動能力,回到日常生活。 張志偉醫師進一步說明,單腔室膝關節置換常見結構為金屬股骨髁元件、超耐磨聚乙烯墊片及脛骨元件組成,針對關節嚴重病變部位進行置換,大範圍保留原生結構。配合成大醫院關節置換團隊的微創技術與疼痛控制,術後疼痛大幅減少,加快康復,許多患者第一次回診時,僅需單手拄拐(杖)即能自由行走。 在人工關節材質上,新一代單腔室膝關節金屬元件具有更多尺寸選擇,也貼近解剖外型以減少異物感,而聚乙烯墊片則添加抗氧化的維他命E,增強耐磨性,有望延長使用壽命並降低再次手術需求。胰路有你--- 打破胰島素迷思.開啟控糖新旅程
(記者 白蕙華報導) 郭綜合醫院內分泌 蔡孟潔主治醫師 根據最新統計,2020年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病人,佔總人口的10.7%。糖尿病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其中,因糖尿病腎病變導致的洗腎佔長期洗腎病人的45%。這些數據顯示,糖尿病控制不佳對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臨床上發現,大多數病人只要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就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然而,治療過程中的困難和對胰島素的迷思,成為許多糖友面臨的挑戰。 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健康生活型態、口服血糖藥物以及注射治療。健康管理是治療的基石,建議糖友透過體重管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方式來改善血糖。 口服藥物方面,本院備有齊全的藥品項目。近年來,口服腸泌素的引入,為糖友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然而,當胰島功能過差或口服藥物效果不彰時,胰島素仍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事實上,胰島素的可以快速幫助血糖穩定,讓胰臟獲得喘息,打破高血糖引發的惡性循環。研究顯示,早期使用胰島素治療,能有效緩解高血糖相關症狀,並保護胰島細胞的功能存量,改善血糖控制,以降低日後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此外我們也澄清幾個國人對於胰島素常有的迷思: 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才是主因。 胰島素沒有成癮性:是人體必需的荷爾蒙,對代謝養分至關重要。 不一定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部分患者在胰臟功能恢復後,也有逐步減少甚至停用胰島素的案例,但仍需維持口服藥及健康飲食跟生活習慣。 在此分享幾位臨床案例: 70歲的H女士新診斷糖尿病,糖化血色素達14%合併高血糖高滲透狀態(HHS),住院接受胰島素輸注與輸液治療,出院後改成筆針使用搭配口服血糖藥,六個月後糖化血色素改善至6%。 50歲的C先生,糖化血色素長期無法控制到10%以內,最近一次高達15%,接受長效胰島素注射後,三個月已降至10%,疲倦與皮膚搔癢的症狀也獲得改善。 62歲的S先生,入院手術意外發現高血糖,短期使用胰島素控糖,合併飲食和口服藥治療,血糖已改善,目前已停用胰島素。 結論 胰島素治療可以有效且快速的改善血糖,並提供更加靈活細膩的控糖調整。破除迷思並正確了解胰島素的使用,將有助於糖友們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並改善長期生活品質。最後,我們呼籲社會大眾重視糖尿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本院亦提供完整的糖尿病衛教與營養指導,一同陪伴糖友們展開健康控糖新旅程。心悸、焦躁難解?認識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的關係
(記者 白蕙華報導) 你是否常感到心跳加速、焦躁不安,卻找不出原因?這些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自律神經系統負責調節心跳、呼吸等功能,一旦失衡,可能引發身體與心理的不適,尤其與焦慮關係密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億人受焦慮症影響,而科學家發現,「心律變異度」(HRV)是衡量自律神經健康的重要指標。研究顯示,心律變異度降低常見於焦慮患者,反映其身心難以從壓力中恢復。 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前者讓我們調動身體能量應對壓力,後者幫助放鬆與休息。當它們失去平衡,例如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就可能出現心悸、失眠等症狀。心律變異度是心跳間隔的變化,從動物到人體實驗的資料顯示,心律變異度的分析能反映出自律神經調節的狀態。2014年一篇出自Frontiers in psychiatry期刊的統合分析指出,焦慮症患者的心律變異度明顯低於健康者,顯示自律神經失衡可能是焦慮的核心特徵;這不僅影響情緒,還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常形成惡性循環。長期焦慮會削弱副交感神經的調節力,使心律變異度持續下降,研究顯示較低的心律變異度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對已有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影響更甚;反過來,長期處在壓力狀態讓身體透支導致的不適,又讓人更難應對壓力,加劇焦慮。若長期感到疲倦、消化不良或睡眠問題,可能是自律神經發出的求救訊號。 日常生活中,您可以藉由運動、放鬆訓練及生活作息的調整等進行改善,來減低身體的壓力狀態。研究證實,簡單的腹式呼吸或冥想能提升心律變異度,幫助緩解焦慮。做法很簡單:每天花5分鐘,緩慢深呼吸,讓腹部隨呼吸起伏,就能調節自律神經,找回平衡。若症狀持續,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透過完整的心律變異度分析,配合藥物、心理治療及調整生活習慣,讓自律神經重回正軌。 自律神經失調並不少見,但透過心律變異度的分析,我們能更早發現問題。從今天起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試著用簡單方法調節身心。若需更多資訊,可參考各大醫院、衛生福利部、臺灣精神醫學會的衛教資源。從今天起用心傾聽身體訊號,做出改變,讓生活更輕鬆健康!標靶藥瀉不停 中醫治療助如願出遊
(記者白蕙華報導) 乳癌患者在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時,常會面臨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楊茲甯醫師透過中醫藥與針灸療法,成功幫助一名乳癌三期患者改善症狀,讓她達成期盼許久的家族旅行。 52歲的高小姐於兩年前確診乳癌三期,完成手術、化療與放療後,持續服用標靶藥物Abemaciclib(捷癌寧)及抗賀爾蒙藥物Tamoxifen(泰莫西芬)。然而,捷癌寧的常見副作用之一為腹瀉,使高小姐頻繁腹痛、腹瀉,一天多達5至6次,甚至帶有鮮血,導致身體極度虛弱,伴隨頭痛、盜汗與失眠問題。為改善這些症狀,求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癌症特別門診,由楊茲甯醫師提供治療。 經過三個多月的中醫藥調理與針灸治療後,高小姐的身體狀況明顯改善,頭痛與失眠症狀也獲得緩解。為了達成農曆新年與家人旅行的願望,她進一步接受加強腸胃機能的中藥調理,包括白朮、茯苓、肉桂、芍藥等,以及針灸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位。因為身體狀況的改善,讓她終於可以如願和家人一起旅行,而且旅途中未出現嚴重腹瀉與腹痛問題。 楊茲甯醫師表示,癌症治療過程中,無論是傳統化療、放療,或是新型標靶治療,腹瀉都是常見且影響深遠的副作用之一,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及營養不良,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中醫認為,抗癌藥物可能損傷臟腑,導致脾陽虛損、腎陽不足,或引起寒濕、濕熱滯留,造成腹瀉。透過專業中醫診斷,可依個人體質調整治療方針,運用胃苓湯、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參苓白朮散等方藥進行調理。 楊茲甯醫師提醒,癌症患者若有腹瀉情形,應特別注意腹部及足部保暖,避免食用生冷瓜果、油膩、辛辣與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適量攝取紅棗、薏仁、蓮子、藕粉等,有助於健脾顧胃、補氣養血及整腸緩瀉。透過適當的中醫療法與生活調整,可有效改善標靶藥物帶來的不適,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軟骨植入一次性OK!健身教練關節術後重獲新生 安心迎春節 健身教練關節受損 靠「一次性關節鏡軟骨植入術」快速重返工作崗位!
(記者 白蕙華報導) 熱愛健身的邱姓健身教練畢業自體育科系,最近因運動傷害造成關節疼痛且反覆腫脹積水,經服藥及休息後未見改善,便至安南醫院骨科主任張伯羣之門診治療,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深達11mm的骨軟骨病灶,經討論決定接受一次性關節鏡軟骨植入手術。 張伯羣主任分享手術成果,軟骨植入物經細胞處理後,成功固定在病灶處,僅留下2個約1公分大小的手術傷口。手術後,邱先生立即開始復健;手術 1個月後,關節已沒有明顯腫脹滲液;手術2個月後,邱先生已可開始做蹲舉動作且未感疼痛。後續安排核磁共振追蹤病灶,植入物依舊安穩固定於病灶,手術前骨水腫的現象亦不復見。邱先生表示,恰逢新春佳節前夕,如今可以安心、健康地過個好年。 張伯羣主任提及,關節軟骨受損及退化是相當棘手的問題,也是骨科學界致力於突破和解決的課題。因為軟骨再生能力較其他組織弱,病灶也有可能因反覆使用而擴大或惡化,如何及時且有效治療、阻斷病灶進展至關重要。目前針對軟骨再生有多種手術,其中最新的一次性軟骨植入手術,適用於較深且單一或面積不大的軟骨缺損,優點包括:一次性手術、傷口較小、固定能力較佳、症狀恢復較快,且不需從正常軟骨挖取大面積軟骨組織。 不過,關節持續的疼痛或腫脹通常其來有自,張伯羣主任提醒,X光正常的假象下仍可能有其他問題存在,如果在規律藥物跟復健治療後仍無改善,則可考慮進一步檢查;至於關節有無滲液,民眾可用簡易方式自我檢測,像是髕骨敲擊測試,以手虎口由上往下推膝蓋骨,然後往返覆推髕骨,如果有撞擊感,代表關節可能有積水。 張伯羣主任呼籲,任何蹲跳運動都要考慮自身身體條件,以及是否經過適當訓練,如果要進行蹲踞負重訓練或比較費力的跳躍訓練,建議經由合格專業人士引導,可避免關節或韌帶軟骨傷害。 ▲執行一次性關節鏡軟骨植入術後,可見軟骨植入物已成功固定在邱先生的病灶處,不見術前骨水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