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蕙華報導)
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 施得恩主治醫師
案例一, 46歲王先生,過去有痛風病史,沒有追蹤治療,飲食也沒有好好控制,有時痛風發作就去診所打針吃藥。這次又痛風發作,因此至本院門診就醫。檢查發現尿酸過高,蛋白尿正常,但腎功能異常。診斷為高尿酸血症合併痛風及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在藥物治療及飲食控制後高尿酸血症改善,痛風幾乎沒有再發作;腎功能改善,腎臟預後的風險也跟著改善。
案例二,52歲李先生,無慢性疾病史,平常沒有接受健康檢查。最近發現小便有泡泡,因此至本院門診就醫。檢查發現腎功能正常,但蛋白尿過高,血壓也偏高。診斷為高血壓合併腎病變。在藥物治療及飲食控制後血壓控制良好,腎功能穩定,小便泡泡及蛋白尿也改善,腎臟預後的風險也跟著改善。
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的統計顯示2022年時台灣透析病患的盛行率及發生率世界排名皆為第一名。但透析病患只是所有慢性腎臟病病患的冰山一角,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達11.9%,估算有超過200萬人有慢性腎臟病。這顯示了慢性腎臟病嚴重影響國人的健康,也造成醫療支出及經濟負擔的增加。
不過慢性腎臟病不等於末期腎病變,也不代表以後一定需要洗腎。慢性腎臟病是可以預防及治療的疾病,而且愈早介入及治療,預後愈好。目前腎臟病的新藥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的研究也顯示越早使用,腎臟事件風險降低越多,延遲透析的時間越長。但是慢性腎臟病是個沉默的殺手,初期常沒有症狀,所以需要篩檢,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除了適當的藥物之外,還需飲食控制、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控制其他共病和相關的併發症,這樣腎臟病的預後才會是最好的。若是有症狀時才檢查常已經比較嚴重,這時開始治療,通常預後不好,甚至可能不久就要面臨透析。腎臟病篩檢簡單又方便,抽血檢查就可以得知腎絲球過濾率,尿液檢查則可以知道蛋白尿。依據腎絲球過濾率及蛋白尿便可以知道腎功能、腎臟病分期及其預後,再決定治療方向及目標。
因此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檳榔、急性腎損傷病史、持續性微觀血尿、65歲以上老人、心臟血管疾病、有家族腎臟病史、高尿酸血症與痛風、長期服用中草藥或止痛藥、過重、肥胖或代謝症候群,即使沒有症狀仍應接受腎臟病篩檢。有慢性腎臟病五大症狀者,包括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更應盡速接受檢查。
慢性腎臟病是可以預防及治療的,讓我們一起早篩早治,逆轉腎,迎向腎利人生
TMS重複經顱磁刺激 安南醫院攜手國際專家 邁向南部精神醫療新里程碑
(記者 白蕙華/報導) 安南醫院精神醫學部為引進先進神經調控技術,透過國際醫療學術交流,特別邀請來自丹麥MagVenture公司的醫學應用科學家 Dr. Claus Mathiesen 蒞臨指導,舉辦「TMS(重複經顱磁刺激)專題演講與實作工作坊」,有多位精神科醫師與研究人員參與,現場互動熱烈,展現安南醫院對腦刺激治療技術的高度重視與和國際接軌的積極作為。 TMS(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經顱磁刺激)是一種近年發展迅速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初期主要應用於治療對藥物無效的重度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其後研究亦拓展至慢性疼痛、焦慮障礙、強迫症、物質成癮、中風後神經重建與腦傷復健等神經精神疾病。TMS治療多採用重複性磁刺激(rTMS),目標腦區通常為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此區域與情緒、注意力及執行功能密切相關。一般治療方式為每日一次、每週五次、為期四至六週,每次約20至40分鐘。TMS相較於藥物治療,具有副作用少、不造成肝腎代謝負擔等優勢,已逐漸成為臨床上的替代選項。然而,目前國內在TMS臨床應用的普及率及操作者訓練仍屬發展階段,未來仍需加強專業培訓與實證研究推廣。 擁有哥本哈根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並取得與H. Lundbeck及NeuroSearch A/S合辦之產業博士學位的Dr. Claus,長期致力於TMS技術發展與全球臨床訓練。此次來訪除進行專題演講,深入分享TMS於慢性疼痛、憂鬱症等領域的最新國際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實證,也親自示範包括新型的Deep探頭應用、儀器定位技術與操作流程等核心臨床技巧,讓參與醫師對治療流程有更具體的認識與掌握。 Dr. Claus並與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就TMS臨床應用中的挑戰與困境進行深入交流,探討現階段治療成效、病人接受度及新技術對傳統治療的補足性與突破性。例如,面對部分憂鬱症患者對藥物反應不佳或副作用困擾,TMS即提供一個更安全、具個別化潛力的治療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也進行實作展示,讓參與人員透過實地觀摩操作與體驗,更直觀了解TMS技術的實際運作流程。未來可以透過設備照片與治療示意圖,幫助提升民眾對於TMS重複經顱磁刺激的認識與接受度。 安南醫院表示,感謝台灣臨床腦刺激醫學會的大力支持,促成本次高水準的國際交流活動。未來將持續拓展與國際學術機構的合作,強化TMS在本院的臨床運用與研究發展,目標打造安南醫院為南部精神醫療與TMS治療之重鎮。目前TMS治療尚未納入健保給付,但安南醫院將積極規劃導入計畫,逐步推廣此項具潛力的非藥物治療,為病患提供更多元、安全與有效的治療新選擇。南市醫中醫輔助試管嬰兒提升懷孕率 全台首篇實證研究且獲國際期刊肯定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試管嬰兒(IVF)是現代常見的不孕症治療方式,幫助許多夫妻實現生育夢想。然而根據衛福部11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為38歲,單一療程懷孕率僅23.1%,活產率僅17.1%,顯示仍有部分患者無法透過試管成功受孕。為協助這類試管失敗患者,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好孕團隊」採取中醫體質調理與試管療程併行的模式,研究結果顯示,臨床懷孕率高達51.11%,活產率達42.22%,成果並獲國際醫學期刊《IN VIVO》刊登肯定。 多重因素影響試管嬰兒成功率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年齡、卵子、精子品質等胚胎質量、子宮內膜環境、血液凝血異常、免疫排斥反應、荷爾蒙失調,以及生活習慣與心理壓力等。此外,中醫理論認為患者體質亦是關鍵,會影響卵精品質、子宮環境與胚胎著床率。 中醫輔助助孕效果顯著 王淑秋醫師表示,透過辨證施治調理體質,不僅能改善荷爾蒙失衡、增進子宮血流、減少血栓與子宮發炎,還可提升卵巢對促排卵藥物的反應,進而改善卵子品質。中醫亦能穩定免疫系統、降低焦慮,讓身心達到最佳受孕狀態。 研究團隊指出,本次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37.87歲,屬高齡生育族群,個案自取卵前即接受中醫調理,包括養卵養精、改善卵巢反應、促進子宮內膜厚度、協助胚胎著床及安胎等完整治療。結果顯示,經中醫合併治療後,臨床懷孕率與活產率均顯著提升,且不會干擾西醫療程。特別是在38歲以下族群,懷孕率與活產率的勝算比分別為38歲以上患者的2.79倍與4.41倍,顯示年齡雖仍為關鍵,但中醫合療可明顯提高成功機會。 國際肯定 中西醫結合創新突破 這項研究為全台首篇針對「試管失敗個案」接受中醫輔助後成功懷孕的實證醫學研究,並已登上國際醫學期刊《IN VIVO》。研究主持人王淑秋醫師與張烱宏醫師強調,中西醫結合並無療效衝突,反而能發揮協同作用,優化患者生理條件,顯著提高懷孕成功率。 蔡良敏院長肯定這項研究成果,他認為這不僅為首次接受試管療程的夫妻帶來新選擇,也為曾多次嘗試失敗的患者帶來新的契機,展現中西醫整合在生殖醫學領域的臨床價值與突破新樓醫院與中華電信合作推出AR體驗「新樓故事館」慶祝160週年紀念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新樓醫院今日(8/22)為了慶祝其成立160週年,與中華電信攜手推出「新樓故事館」擴增實境(AR)體驗。此項創新舉措不僅展現了新樓醫院在醫療領域的歷史,更讓參與者能夠透過先進AI科技,深入瞭解醫院在臺南地方社群的貢獻與影響。 新樓醫院劉啓擧院長提及,為了讓民眾更深入的了解新樓醫院從馬雅各醫師創立至今的歷史足跡,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知名在地文史導覽吳宜勉老師,親自體驗這一項新穎的AR導覽。吳老師是臺南歷史導覽享有盛譽的人物,他精彩的分享將使這次體驗更具深度,並能引領觀眾關注新樓醫院的發展歷程及其對在地文化的影響。 中華電信臺南營運處蔡旻宏總經理表示,新樓故事館AR體驗將會帶領參與者穿越時空,由醫院重要人物,例如馬雅各醫師,現身在民眾面前一起探索醫院的建立過程、重要事件及醫療成就,參與者不僅能從中學到知識,更能感受到新樓醫院與病人、家屬以及社群的情感聯絡。這一合作不僅是科技與醫療的結合,亦象徵著新樓醫院對未來的信心與不斷創新的精神。以人為本的護理科技創新 成大醫院打造智慧照護新典範
(記者 批次上傳白蕙華 郭登輝報導) 在數位醫療快速演進的浪潮中,成大醫院護理部資訊工作小組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致力將科技導入臨床第一線,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近年來積極推動多項智慧化科技應用措施,展現高度的前瞻思維與實務整合能力,精準回應臨床照護需求,打造專業與溫度兼具的照護典範。 成功大學和成大醫院積極推動科技導入計畫,護理部資訊工作小組以臨床實務為核心,涵蓋五大創新面向措施: 首先,醫囑連動自動計價機制上線,護理師在執行醫囑後,系統自動完成計價,簡化繁瑣流程,使護理師能投注更多心力於照護核心工作。 第二,生理數據自動傳輸設備升級,每位護理師均配備專屬傳輸設備,量測之資料即時傳回系統,提升準確度,也節省手動輸入時間,實現「量測一次到位」的照護效率。 第三,身高體重數值自動上傳啟動,針對新入院或需定期量測之病人,量測後數據自動匯入病歷系統,達成資訊即時更新與無紙化管理。 第四,儀器設備定位管理導入,護理師可即時掌握醫療設備位置,簡化每日點班與定期資產盤點流程,有效降低作業負擔。 第五,公務手機智慧化全面推行,護理師配置人手一機,整合業務常用APP,支援點班、查詢病人資訊和同意書簽署等功能,強化跨單位聯繫與資訊流通,提升臨床作業效率與即時性。 創新措施不僅優化流程,更讓護理重心回歸病人。護理部陳嘉容督導表示,當科技簡化行政流程,護理師有更多時間與病人和家屬對話,傾聽期待與擔憂,這正是智慧照護帶來最珍貴的價值。每一次自動化的計價、每一筆即時更新的生理數據,背後的意義,都讓護理師以更多微笑與溫柔,真誠地與病人互動,理解他們的需求,並提供更有溫度的照護。 成大醫院深知,科技的導入不只是追求效率,而是為了成就更好的病人經驗與照護品質。未來,護理部資訊工作小組將持續傾聽臨床的聲音,深化科技應用與創新實踐,確保每一項改變都貼近實際照護需求。成大醫院護理部團隊以堅定信念,走出科技與溫度並行的智慧照護之路,守護病人健康,也讓每一位護理師的初心與使命,得以在創新中發光發熱。成大醫院癌心團隊跨科合作 創新突破 證實新藥有效預防癌症治療心臟毒性
(記者 白蕙華報導) 心臟毒性,是癌症患者抗癌過程中經常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可能導致治療中斷、生活品質下降,甚至預後惡化。成大醫院心臟內科、腫瘤醫學部與乳房外科三大團隊,完成全球首項以新一代心衰竭藥物「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預防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Cancer Therapy-Related Cardiac Dysfunction, CTRCD)之第二期臨床試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整合性照護。 研究成果於2024年在歐洲心臟學會年會(ESC Congress)中發表,研究論文今(2025)年正式刊登於頂尖期刊「歐洲心臟衰竭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該期刊影響係數達10.2分,是醫學領域具高度影響力之刊物,顯見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學術重要肯定。 跨專科團隊整合 打造癌症與心臟共病的全方位照護模式 研究由內科部劉秉彥主任領軍,結合心臟內科蔡惟全主任、劉嚴文醫師、李文煌醫師、許毓軨醫師,與腫瘤醫學部鍾為邦醫師、李純慧醫師、蔡瑞鴻醫師、楊舜如醫師,以及乳房外科李國鼎主任、徐慧萍醫師、羅竹君醫師等專家通力合作,建構從乳癌診斷、化療、心臟保護到長期追蹤的整合性臨床照護模式。 4年前在劉秉彥主任倡議下,成大醫院即於癌症中心病房區設立「癌症心臟特別門診」,由劉嚴文醫師擔任首位駐診醫師。癌症病患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前,由心臟內科醫師進行超音波與心臟功能評估,並在治療期間就近追蹤心臟功能變化,提供病患一站式、個體化的整合醫療服務,特別在乳癌與胰臟癌病患照護上,帶來更即時的治療建議。 此研究亦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強化早期臨床試驗研究案」的大力支持,體現學術醫療中心多元資源整合的研究能量。 臨床試驗成果顯著 ARNI能夠有效預防心臟功能惡化 研究納入100位初次接受乳癌輔助性化療的病患,平均年齡50.4歲,女性佔98%。受試者自化療前3日開始接受低劑量ARNI治療,並與未使用該藥物的標準照護組進行為期一年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ARNI組中無任何病患出現心臟功能惡化,相較之下,標準照護組中有26.3%的患者出現CTRCD(p = 0.006),證實ARNI具有明顯心臟保護效果,可應用於癌症相關心臟毒性預防的臨床研究。 運用心臟亮點追蹤技術 精準偵測心臟毒性 心臟內科團隊亦於研究中導入心臟亮點追蹤超音波技術(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由蔡惟全主任帶領團隊進行心臟功能的連續監測,能比傳統超音波更早期發現心臟功能細微變化,是研究中偵測所有心臟功能惡化事件的關鍵工具,有效強化臨床決策依據,也展現出GLS在癌症合併心臟照護上的高度臨床價值。 國際期刊與學術會議雙重肯定 引領癌心照護新方向 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在歐洲心臟學會年會中口頭發表,研究論文今年也正式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期刊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為10.2)。這是全球首項正式發表ARNI應用於預防癌症治療心臟毒性的臨床試驗,不僅為癌症治療開創新路,也為「癌症合併心臟疾病照護」奠定新標準。 研究團隊規劃未來啟動更大規模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持續推動癌心醫學領域的研究與臨床應用,為病患帶來更多元且前瞻的治療選項。 整合專科、創新研究,打造癌症與心臟共病的守護網 隨著癌症治療與心臟醫學持續進展,跨科整合醫療模式不僅有助於提升治療完整性,更能從源頭降低副作用與慢性併發症風險。此次研究不僅為國內外癌心照護領域建立新標竿,也展現成大醫院在精準醫療、臨床創新與團隊協作方面的領導實力。只需7次!SBRT結合銳視刀 導彈級定位精準直搗癌灶
(記者 白蕙華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 放射腫瘤科 趙梓淵 主任 面對攝護腺癌發生率逐年上升,秀傳醫療體系南部院區導入最新「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技術,將傳統需長達39次的放射療程,縮短至僅7次完成,不僅治療效果相當好,副作用更低、病人負擔大幅減輕。並搭配美國最新次世代加速器Halcyon Guidance with Hypersight (銳視刀),提供個人化、精準化的放射腫瘤治療。 68歲鄭先生因健康檢查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轉診至台南市立醫院,切片後確診為攝護腺癌,屬中度復發風險。得知傳統放射線治療需連續7至8週近40次的療程,他一度感到沮喪與抗拒。然而,在醫療團隊評估下,安排短期抗荷爾蒙治療並結合SBRT放療策略,僅需2.5週7次療程即可完成。3個月後,鄭先生的PSA指數降至0.03,6個月後更降至小於0.01,未出現明顯泌尿或腸胃道副作用,現已穩定門診追蹤,顯示SBRT療法具備快速、有效、低副作用的顯著優勢。 鄭先生表示,其實平常沒有特別不舒服,偶而解尿時有疼痛感,所以不以為意。後來是因為健檢時發現PSA值偏高,就診泌尿科,但因為手術費用較高,傳統放射治療的療程又太長,所以徬徨該接受什麼治療。幸好,接到王個管師的電話,告知有新的放射治療方式,並安排了趙醫師門診諮詢。鄭先生非常感謝趙醫師的建議與治療,讓他很安心,治療成效也很好。 台南市立醫院暨高雄秀傳醫院放射腫瘤科趙梓淵醫師表示,傳統攝護腺癌放射治療往往需長時間且每日往返醫院,對病人生活品質造成影響。而SBRT只需短短2.5週,就能達到治癒效果。根據2025年歐洲放射腫瘤醫學會(ESTRO)發表的HYPO-RT-PC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SBRT與傳統放療在10年整體存活率上分別為81%與79%,泌尿與腸胃道副作用也幾乎相當,顯示短程SBRT療法與傳統長程治療具同等的根治潛力。 趙梓淵醫師指出,為進一步提升SBRT的治療精準度與安全性,秀傳醫療體系引進美國次世代放射線加速器「銳視刀」,可在治療前快速掃描病灶位置,最快6秒完成高品質影像導引,即時定位與修正照射角度,有如一發搭載台積電高階晶片的精準飛彈,腫瘤能被精準鎖定,擊中即毀,有效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減少副作用風險。 趙梓淵醫師強調,SBRT搭配銳視刀的影像導引系統,實現奈米級精準治療,適用於許多常見癌症,如:頭頸癌、肺癌、乳癌、術前大腸癌、肝癌、攝護腺癌等。讓放射治療邁向高精準、高效率的新里程碑,使更多病人能在鄰近的醫療機構中,就能接受與國際同步的癌症治療。肩膀疼痛無力-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
「孩子聲音沙啞、呼吸怪怪的? 小心!新冠也可能引起哮吼」 ⸻
(記 者 白蕙華 報導) 新樓醫院 小兒急診 林宛臻醫師 1歲女童,咳嗽、流鼻水5天,反覆發燒已3天;至本院急診的前一天已驗出新冠陽性,症狀包括持續發燒、聲音沙啞、犬吠樣咳嗽與呼吸困難,經檢查確認感染新冠病毒,並診斷為「哮吼」。孩子聲音變沙啞、呼吸聲怪怪的,還會咳出像狗叫的聲音?家長要特別注意,這不一定是普通感冒,很可能是 哮吼 在作怪! ⸻ 什麼是哮吼? 哮吼是一種常見的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主要病變多位於聲門下區。因小兒聲門下環狀軟骨無法擴張,當黏膜發炎水腫時容易造成呼吸道狹窄,導致吸氣性喘鳴、聲音沙啞與犬吠樣咳嗽等症狀。 好發年齡為6個月至3歲,以男童居多,常見於秋冬。常見病原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等。 ⸻ 為何新冠也可能引起哮吼? 台南新樓醫院小兒急診科林宛臻醫師提及,目前國內新冠主流變異株為NB.1.8.1,屬Omicron系列,偏好感染上呼吸道。由於幼兒的呼吸道較狹窄,當病毒造成喉頭黏膜水腫時,極易誘發哮吼發作,家長務必提高警覺。 ⸻ 臨床表現與警訊症狀如下述 哮吼初期類似感冒,隨後出現三大典型症狀: ● 犬吠樣咳嗽 ● 聲音沙啞 ● 吸氣性喘鳴 若出現下列警訊症狀,請儘速就醫: ● 安靜時仍持續喘鳴 ● 呼吸費力、胸壁凹陷 ● 嘴唇發紺、意識改變 ● 過度躁動或極度虛弱 ⸻ 林宛臻醫師再次呼籲:哮吼症治療的重點在於緩解症狀,特別是呼吸困難的情況,常用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類固醇來減少喉部的炎症,必要時,可使用霧化治療來幫助改善呼吸。面對新冠疫情持續流行,家長應留意孩子是否出現哮吼相關症狀。若孩子聲音沙啞、喘鳴或咳嗽異常,務必及早就醫評估,避免延誤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守護孩子的呼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