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批次上傳白蕙華 郭登輝報導)
在數位醫療快速演進的浪潮中,成大醫院護理部資訊工作小組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致力將科技導入臨床第一線,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近年來積極推動多項智慧化科技應用措施,展現高度的前瞻思維與實務整合能力,精準回應臨床照護需求,打造專業與溫度兼具的照護典範。
成功大學和成大醫院積極推動科技導入計畫,護理部資訊工作小組以臨床實務為核心,涵蓋五大創新面向措施:
首先,醫囑連動自動計價機制上線,護理師在執行醫囑後,系統自動完成計價,簡化繁瑣流程,使護理師能投注更多心力於照護核心工作。
第二,生理數據自動傳輸設備升級,每位護理師均配備專屬傳輸設備,量測之資料即時傳回系統,提升準確度,也節省手動輸入時間,實現「量測一次到位」的照護效率。
第三,身高體重數值自動上傳啟動,針對新入院或需定期量測之病人,量測後數據自動匯入病歷系統,達成資訊即時更新與無紙化管理。
第四,儀器設備定位管理導入,護理師可即時掌握醫療設備位置,簡化每日點班與定期資產盤點流程,有效降低作業負擔。
第五,公務手機智慧化全面推行,護理師配置人手一機,整合業務常用APP,支援點班、查詢病人資訊和同意書簽署等功能,強化跨單位聯繫與資訊流通,提升臨床作業效率與即時性。
創新措施不僅優化流程,更讓護理重心回歸病人。護理部陳嘉容督導表示,當科技簡化行政流程,護理師有更多時間與病人和家屬對話,傾聽期待與擔憂,這正是智慧照護帶來最珍貴的價值。每一次自動化的計價、每一筆即時更新的生理數據,背後的意義,都讓護理師以更多微笑與溫柔,真誠地與病人互動,理解他們的需求,並提供更有溫度的照護。
成大醫院深知,科技的導入不只是追求效率,而是為了成就更好的病人經驗與照護品質。未來,護理部資訊工作小組將持續傾聽臨床的聲音,深化科技應用與創新實踐,確保每一項改變都貼近實際照護需求。成大醫院護理部團隊以堅定信念,走出科技與溫度並行的智慧照護之路,守護病人健康,也讓每一位護理師的初心與使命,得以在創新中發光發熱。
成大醫院癌心團隊跨科合作 創新突破 證實新藥有效預防癌症治療心臟毒性
(記者 白蕙華報導) 心臟毒性,是癌症患者抗癌過程中經常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可能導致治療中斷、生活品質下降,甚至預後惡化。成大醫院心臟內科、腫瘤醫學部與乳房外科三大團隊,完成全球首項以新一代心衰竭藥物「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預防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Cancer Therapy-Related Cardiac Dysfunction, CTRCD)之第二期臨床試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整合性照護。 研究成果於2024年在歐洲心臟學會年會(ESC Congress)中發表,研究論文今(2025)年正式刊登於頂尖期刊「歐洲心臟衰竭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該期刊影響係數達10.2分,是醫學領域具高度影響力之刊物,顯見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學術重要肯定。 跨專科團隊整合 打造癌症與心臟共病的全方位照護模式 研究由內科部劉秉彥主任領軍,結合心臟內科蔡惟全主任、劉嚴文醫師、李文煌醫師、許毓軨醫師,與腫瘤醫學部鍾為邦醫師、李純慧醫師、蔡瑞鴻醫師、楊舜如醫師,以及乳房外科李國鼎主任、徐慧萍醫師、羅竹君醫師等專家通力合作,建構從乳癌診斷、化療、心臟保護到長期追蹤的整合性臨床照護模式。 4年前在劉秉彥主任倡議下,成大醫院即於癌症中心病房區設立「癌症心臟特別門診」,由劉嚴文醫師擔任首位駐診醫師。癌症病患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前,由心臟內科醫師進行超音波與心臟功能評估,並在治療期間就近追蹤心臟功能變化,提供病患一站式、個體化的整合醫療服務,特別在乳癌與胰臟癌病患照護上,帶來更即時的治療建議。 此研究亦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強化早期臨床試驗研究案」的大力支持,體現學術醫療中心多元資源整合的研究能量。 臨床試驗成果顯著 ARNI能夠有效預防心臟功能惡化 研究納入100位初次接受乳癌輔助性化療的病患,平均年齡50.4歲,女性佔98%。受試者自化療前3日開始接受低劑量ARNI治療,並與未使用該藥物的標準照護組進行為期一年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ARNI組中無任何病患出現心臟功能惡化,相較之下,標準照護組中有26.3%的患者出現CTRCD(p = 0.006),證實ARNI具有明顯心臟保護效果,可應用於癌症相關心臟毒性預防的臨床研究。 運用心臟亮點追蹤技術 精準偵測心臟毒性 心臟內科團隊亦於研究中導入心臟亮點追蹤超音波技術(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由蔡惟全主任帶領團隊進行心臟功能的連續監測,能比傳統超音波更早期發現心臟功能細微變化,是研究中偵測所有心臟功能惡化事件的關鍵工具,有效強化臨床決策依據,也展現出GLS在癌症合併心臟照護上的高度臨床價值。 國際期刊與學術會議雙重肯定 引領癌心照護新方向 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在歐洲心臟學會年會中口頭發表,研究論文今年也正式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期刊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為10.2)。這是全球首項正式發表ARNI應用於預防癌症治療心臟毒性的臨床試驗,不僅為癌症治療開創新路,也為「癌症合併心臟疾病照護」奠定新標準。 研究團隊規劃未來啟動更大規模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持續推動癌心醫學領域的研究與臨床應用,為病患帶來更多元且前瞻的治療選項。 整合專科、創新研究,打造癌症與心臟共病的守護網 隨著癌症治療與心臟醫學持續進展,跨科整合醫療模式不僅有助於提升治療完整性,更能從源頭降低副作用與慢性併發症風險。此次研究不僅為國內外癌心照護領域建立新標竿,也展現成大醫院在精準醫療、臨床創新與團隊協作方面的領導實力。只需7次!SBRT結合銳視刀 導彈級定位精準直搗癌灶
(記者 白蕙華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 放射腫瘤科 趙梓淵 主任 面對攝護腺癌發生率逐年上升,秀傳醫療體系南部院區導入最新「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技術,將傳統需長達39次的放射療程,縮短至僅7次完成,不僅治療效果相當好,副作用更低、病人負擔大幅減輕。並搭配美國最新次世代加速器Halcyon Guidance with Hypersight (銳視刀),提供個人化、精準化的放射腫瘤治療。 68歲鄭先生因健康檢查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轉診至台南市立醫院,切片後確診為攝護腺癌,屬中度復發風險。得知傳統放射線治療需連續7至8週近40次的療程,他一度感到沮喪與抗拒。然而,在醫療團隊評估下,安排短期抗荷爾蒙治療並結合SBRT放療策略,僅需2.5週7次療程即可完成。3個月後,鄭先生的PSA指數降至0.03,6個月後更降至小於0.01,未出現明顯泌尿或腸胃道副作用,現已穩定門診追蹤,顯示SBRT療法具備快速、有效、低副作用的顯著優勢。 鄭先生表示,其實平常沒有特別不舒服,偶而解尿時有疼痛感,所以不以為意。後來是因為健檢時發現PSA值偏高,就診泌尿科,但因為手術費用較高,傳統放射治療的療程又太長,所以徬徨該接受什麼治療。幸好,接到王個管師的電話,告知有新的放射治療方式,並安排了趙醫師門診諮詢。鄭先生非常感謝趙醫師的建議與治療,讓他很安心,治療成效也很好。 台南市立醫院暨高雄秀傳醫院放射腫瘤科趙梓淵醫師表示,傳統攝護腺癌放射治療往往需長時間且每日往返醫院,對病人生活品質造成影響。而SBRT只需短短2.5週,就能達到治癒效果。根據2025年歐洲放射腫瘤醫學會(ESTRO)發表的HYPO-RT-PC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SBRT與傳統放療在10年整體存活率上分別為81%與79%,泌尿與腸胃道副作用也幾乎相當,顯示短程SBRT療法與傳統長程治療具同等的根治潛力。 趙梓淵醫師指出,為進一步提升SBRT的治療精準度與安全性,秀傳醫療體系引進美國次世代放射線加速器「銳視刀」,可在治療前快速掃描病灶位置,最快6秒完成高品質影像導引,即時定位與修正照射角度,有如一發搭載台積電高階晶片的精準飛彈,腫瘤能被精準鎖定,擊中即毀,有效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減少副作用風險。 趙梓淵醫師強調,SBRT搭配銳視刀的影像導引系統,實現奈米級精準治療,適用於許多常見癌症,如:頭頸癌、肺癌、乳癌、術前大腸癌、肝癌、攝護腺癌等。讓放射治療邁向高精準、高效率的新里程碑,使更多病人能在鄰近的醫療機構中,就能接受與國際同步的癌症治療。肩膀疼痛無力-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
「孩子聲音沙啞、呼吸怪怪的? 小心!新冠也可能引起哮吼」 ⸻
(記 者 白蕙華 報導) 新樓醫院 小兒急診 林宛臻醫師 1歲女童,咳嗽、流鼻水5天,反覆發燒已3天;至本院急診的前一天已驗出新冠陽性,症狀包括持續發燒、聲音沙啞、犬吠樣咳嗽與呼吸困難,經檢查確認感染新冠病毒,並診斷為「哮吼」。孩子聲音變沙啞、呼吸聲怪怪的,還會咳出像狗叫的聲音?家長要特別注意,這不一定是普通感冒,很可能是 哮吼 在作怪! ⸻ 什麼是哮吼? 哮吼是一種常見的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主要病變多位於聲門下區。因小兒聲門下環狀軟骨無法擴張,當黏膜發炎水腫時容易造成呼吸道狹窄,導致吸氣性喘鳴、聲音沙啞與犬吠樣咳嗽等症狀。 好發年齡為6個月至3歲,以男童居多,常見於秋冬。常見病原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等。 ⸻ 為何新冠也可能引起哮吼? 台南新樓醫院小兒急診科林宛臻醫師提及,目前國內新冠主流變異株為NB.1.8.1,屬Omicron系列,偏好感染上呼吸道。由於幼兒的呼吸道較狹窄,當病毒造成喉頭黏膜水腫時,極易誘發哮吼發作,家長務必提高警覺。 ⸻ 臨床表現與警訊症狀如下述 哮吼初期類似感冒,隨後出現三大典型症狀: ● 犬吠樣咳嗽 ● 聲音沙啞 ● 吸氣性喘鳴 若出現下列警訊症狀,請儘速就醫: ● 安靜時仍持續喘鳴 ● 呼吸費力、胸壁凹陷 ● 嘴唇發紺、意識改變 ● 過度躁動或極度虛弱 ⸻ 林宛臻醫師再次呼籲:哮吼症治療的重點在於緩解症狀,特別是呼吸困難的情況,常用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類固醇來減少喉部的炎症,必要時,可使用霧化治療來幫助改善呼吸。面對新冠疫情持續流行,家長應留意孩子是否出現哮吼相關症狀。若孩子聲音沙啞、喘鳴或咳嗽異常,務必及早就醫評估,避免延誤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守護孩子的呼吸安全!機器手臂關節置換革新療法 助攻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重拾生活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73歲的黃女士,因多年來的膝關節疼痛與功能障礙,壓力漸增。年輕時的一次意外骨折,讓她飽受膝關節炎的折磨。在長期尋求治療無果後,她只得依賴止痛藥,造成了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她的膝關節已經出現近30度的內翻變形,傳統手術的挑戰不小。 新樓醫院骨科林澄蔚醫師提及,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系統的出現,為像這樣的病人帶來了新希望。美國於2019年推動這項技術,旨在提高人工關節手術的準確度,降低術後不適應性。 新樓醫院骨科楊睿明主任提及,傳統的手術方法常常面臨術中高達20%的失誤率,而機器手臂能以極高的精確度進行骨骼切割,最大程度減少周圍肌肉及組織的損傷,這不僅降低了術後的疼痛感,恢復時間也顯著縮短。 新樓醫院巫承翰醫師提及,黃女士得知本院於年初獨家引進機器手臂系統,立刻安排手術。在經過精確的術前評估後,她順利接受了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第二天,她便成功下床行走,僅經過一段短暫的復健,便能在兩周內不需柺杖自如行走,這令她和家人都感到驚喜與感激。 新樓醫院由陳維利副院長帶領的骨科團隊提及,台南地區第一家引進的機器手臂關節置換手術的經濟負擔有所改善,健保目前也已開始提供部分給付,讓更多病人能夠受惠。不僅象徵著科技對於醫療的影響,更讓人看見了未來關節置換手術的美好前景。陰道雷射有這麼神!
(記者 白蕙華報導)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洪怡安 提到陰道雷射,大家可能都會馬上聯想到醫學美容。但是其實從2010年代起,陰道雷射這項技術就開始被應用在治療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genitourinary sydrome of menopause,GSM)),作為傳統療法之外的替代療法。 雷射以波長不同分類,運用在陰道雷射技術的雷射主要是二氧化碳雷射(CO2)和鉺雅各雷射(Er:YAG laser)。藉由特殊探頭進入陰道後,雷射光的熱能將陰道內壁及骨盆內筋膜層中的水分瞬間汽化,其熱效能會刺激膠原蛋白新生,增加黏膜厚度和彈性,改善各種陰道相關的症狀。 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GSM)是每個女性年紀增長之後都有可能遭遇的困擾。其成因為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急劇下降,使得陰道黏膜因為少了雌激素的刺激而萎縮,組織變薄、變弱失去彈性,容易造成灼熱、搔癢、性交疼痛,甚至出血等問題。陰道黏膜萎縮後,其中的肝醣減少會導致乳酸桿菌數量減少,陰道酸性環境便無法維持,因而造成陰道反覆感染。此外,黏膜下血管也因爲缺少雌激素的刺激而減少,造成陰道及尿道滲透液減少,粘膜不只變得蒼白,還會變得乾澀。 除了上述症狀,由於尿道粘膜也會受到雌激素缺乏的影響,且陰道上壁緊鄰著尿道,當兩者一起變薄變弱失去彈性,對於尿道的支撐力將大大降低,因此也會容易出現頻尿、漏尿等情形。 這些症狀,同樣會發生在卵巢手術後、其他癌症治療後,雌激素缺乏病人身上。 當病人深受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GSM)所苦,以傳統療法為優先選擇。根據不同的症狀及病人過去病史,全身性荷爾蒙療法、不含雌激素的保濕軟膏、雌激素軟膏都可以有效減緩症狀。但是當病人使用上述傳統療法不見療效,或是因為某些原因(例如部分乳癌病人或是子宮內膜癌病人不適合使用雌激素)而無法使用傳統療法的時候,陰道雷射不失為一項嘗試。 陰道雷射治療過程快速且不需麻醉、不需住院,疼痛感極低,快速恢復。陰道雷射的副作用包括短暫的不適感、輕微腫脹以及局部發紅。每位患者對於治療的反應也不相同,可能需要進行多次治療以達到長期效果。在選擇此類治療之前,應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以做出最佳的決策。反覆嘴破、黏膜發白?當心扁平苔癬悄悄來襲
(記者 白蕙華報導)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 吳昱學 44歲女性因口腔潰瘍持續3個月,前往成大醫院就診。檢查發現,口內雙側頰黏膜除了有紅色萎縮區域,還能看到白色的網狀線條,初步判定為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經切片檢查後確定診斷。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吳昱學醫師說明,「口腔扁平苔癬」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口腔黏膜病變,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女性略多於男性,通常為長期存在且反覆發作的病灶,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分為非糜爛型與糜爛型兩大類。非糜爛型病灶常呈現白色條紋或斑塊;糜爛型則會出現紅色斑塊,周圍有放射狀白線,或是潰瘍、水疱(較罕見)等型態。口腔扁平苔癬常出現在雙側頰黏膜、舌頭與牙齦,且具有對稱性分布,有時會同時出現多種型態。 口腔扁平苔癬的發病原因與機制仍不甚明確,目前認為與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相關,可能導致上皮基底細胞的凋亡。研究發現,口腔扁平苔癬的相關因素,包括精神壓力、免疫異常、甲狀腺疾病、病毒感染、藥物反應,以及局部牙科復形體或補綴物等。然而,尚無明確證據顯示這些因素會直接導致扁平苔癬,多被視為透過誘發局部免疫異常,間接導致黏膜上皮的慢性發炎。 吳昱學醫師表示,非糜爛型患者的病灶和症狀較不明顯,往往不易察覺;糜爛型或潰瘍型則因燒灼感、疼痛等不適,甚至影響潔牙、進食而就醫。部分患者則是擔心病灶為口腔白斑或口腔癌而尋求診治。口腔扁平苔癬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判斷,必要時輔以病理切片確認。治療目標為緩解症狀與監測病程,輕微且無症狀的病灶無需立即治療,持續觀察追蹤;而症狀明顯者,可視情況使用局部類固醇製劑,或口服類固醇錠劑搭配免疫調節劑。 日常照護方面,建議避免辛辣食物、酒精與菸草等口腔刺激物,維持良好口腔衛生與規律作息,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吳昱學醫師也提醒,若口腔反覆潰瘍、黏膜發白、刺痛或灼熱不適,應及早就醫檢查,以早期發現、妥善處理病灶。長輩能吃才是福 享受人生由齒開始
(記者 白蕙華報導) 72歲的郭姓男子,全口僅存3顆牙,還有嚴重的齒槽骨萎縮,活動假牙無法穩定使用,因此長期以來,造成進食困難,影響生活品質。來院就醫,由口腔顎面外科的郭仕斌醫師和贋復假牙科的林宜穎醫師夫妻檔,共同用All-on-4全口植牙重建治療,郭先生在經過郭醫師和林醫師的努力,運用All-on-4全口植牙重建技術,一日之間從無牙回復有牙,重新體會美食的滋味,真正開始享受退休生活。 隨著臺灣邁入高齡社會,如何在年邁時仍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享受樂齡人生變得尤為重要。正如俗話所說:「能吃就是福」,良好的咀嚼功能不僅是享受美食,更是促進消化、提升營養攝取及維持健康的重要一環。 新樓醫院牙科郭仕斌醫師提及,研究顯示牙齒少於20顆的長者,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高於牙齒充足者。為此,世界衛生組織自2001年推廣8020計畫,提倡80歲以上的長者應有20顆自然牙,並鼓勵全臺灣的牙醫師為提升國人口腔健康而努力。 隨著年齡成長,許多長者因牙周病而導致牙齒脫落,進而無法維持正常的咀嚼功能。齒槽骨的萎縮使得活動假牙不穩或配戴時疼痛,使他們最多只能依賴軟食,嚴重影響消化和營養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