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蕙華 蕭博元報導)
成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 謝宜珈
66歲林先生因排尿不順、解尿不乾淨而長期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卻很快出現性功能衰退的副作用,在門診中苦惱地詢問:「有沒有其他替代性的治療方式?」
89歲陳伯伯因心衰竭住加護病房照護,出院後持續服藥控制,多次嘗試拔除尿管,仍無法順利解尿,只能長期留置導尿管。他心情低落地說:「不想一輩子揹著尿管過生活。」
成大醫院泌尿部謝宜珈醫師指出,良性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隨著年齡增加,攝護腺體積會逐漸變大,壓迫尿道導致排尿困難、頻尿、夜尿及膀胱排空不全等症狀。輕度或中度攝護腺肥大可採取藥物治療,但若效果不佳,則需考慮手術介入。傳統手術如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或雷射手術,雖能改善症狀,但可能伴隨術中出血、術後短期膀胱刺激性症狀、逆行性射精及性功能影響等副作用。
微創、安全的新選擇
「水蒸氣消融術」是一種近年發展的微創攝護腺治療技術,利用內視鏡將水蒸氣經尿道注入攝護腺,數秒即可完成一次注射,通常僅需注射4~6針。水蒸氣能使增生的攝護腺細胞壞死並自然吸收,達到縮小體積、改善排尿的效果。
手術後因局部腫脹,患者需留置導尿管約一週,待腫脹緩解後移除。與傳統手術不同的是,水蒸氣消融術並未直接刮除或汽化組織,因此症狀改善通常於術後1~4週內逐步顯現。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優點
- 手術及麻醉時間短、出血少:約10-15分鐘可完成,可在靜脈鎮靜或局部麻醉下執行。
- 無需住院:術後當天即可返家,迅速回歸日常生活。
- 性功能保留佳:大幅降低勃起障礙與逆行性射精的風險。
- 效果穩定持久:4年追蹤的再治療率僅約4.0%~4.4%。
適合族群
- 攝護腺體積約30~80 cc的患者。
- 重視性功能保留者。
- 不適合長時間麻醉或傳統手術的多重慢性病患者。
臨床追蹤結果顯示,水蒸氣消融術能帶來顯著且持久的症狀改善。治療後4年,病患的國際前列腺症狀指數(IPSS)下降48%,生活品質提升48%,最大尿流速(Qmax)改善51%,餘尿量(PVR)降低48%,國際性功能指標(IIEF)則無明顯變化,逆行性射精的副作用僅約2%。這些數據顯示,水蒸氣消融術在改善排尿功能的同時,仍能兼顧性功能與生活品質。
謝宜珈醫師強調,水蒸氣消融術兼具微創、安全與恢復期短等優勢,透過15分鐘的門診手術,能有效改善排尿不順與頻尿等困擾,讓患者重拾順暢與自信的生活。謝醫師也提醒,男性若出現排尿遲緩、夜尿頻繁或無法排空膀胱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與治療,別讓攝護腺問題影響日常與健康。

攝護腺微創手術再創新!UroLift攝護腺拉開術--- 不動刀,重獲暢通與性福
(記者 白蕙華報導) 郭綜合醫院 教學副院長 泌尿科梁景堯主治醫師 (台南訊)良性攝護腺肥大(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宿命,其引發的下泌尿道症狀(LUTS),包括頻尿、夜尿、尿流細弱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長期以來,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TURP)被視為手術的「黃金標準」,但其伴隨的出血、感染及高達65%的逆行性射精風險,常讓患者望而卻步。 郭綜合醫院泌尿科梁景堯醫師於記者會上正式向大眾介紹一項革命性的新興微創治療— —UroLift攝護腺拉開術(Prostatic Urethral Lift, PUL)。此技術憑藉「拉開,不切除」的嶄新思維,為攝護腺肥大治療開啟了安全、高效且兼顧性功能的新篇章。 劃時代的機械性擴張:UroLift的作用原理與優勢 梁景堯醫師指出,微創手術技巧(MISTs)的目標在於侵入性小、恢復期短、副作用少,且最好能保留勃起與射精功能。UroLift系統完美體現了這些特點。 UroLift利用數個微小的永久性植入物,包括鎳鈦合金(Nitinol)、PET縫線及不鏽鋼件,經由內視鏡導引,將增生的兩側攝護腺組織向外側拉開並固定。這種機械性撐開的方式,能夠立即擴大阻塞的尿道通道,恢復順暢的排尿功能,而無需進行組織切除或熱能破壞。 「UroLift最大的優勢,在於其超低的侵入性與極佳的術後恢復速度,」梁醫師強調。「手術時間通常可在10分鐘內完成,大多可於1天內出院。最重要的是,臨床研究已證實,UroLift對勃起與射精功能幾乎沒有影響,性功能障礙發生率皆趨近 0%,這對於仍重視性生活品質的活躍男性來說,是傳統手術難以匹敵的重大優勢。」 臨床數據證實長效與安全:媲美雷射手術的治療表現 在治療成效方面,UroLift展現出快速且持久的療效。多項國際研究顯示,患者術後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IPSS)平均改善達52%以上,生活品質(QoL)也顯著提升。 「根據追蹤至5年的結果顯示,UroLift的療效是持久的,」梁醫師引用數據指出,在長期的追蹤中,IPSS(症狀分數)和Qmax(最大尿流率)的改善幅度保持穩定。雖然與傳統電刀刮除術或雷射手術在尿流率改善的絕對數值上略低,但UroLift提供了一個極低併發症風險的平衡選項。 此外,儘管UroLift拉開術屬於非切除性治療,但其長期耐用性表現良好。在L.I.F.T.研究的五年追蹤中,僅有13.6%的患者需要再次介入治療,而三年內需接受不同手術治療的比率僅約10%,此比率僅略高於電刀刮除術。 複雜個案的福音:高齡與高風險患者的理想選擇 UroLift的微創特性,使其特別適用於傳統手術風險較高的患者。梁醫師分享了本院的臨床案例,以突顯UroLift的實用性: 高風險患者案例(74歲,陳先生):患者除了嚴重的攝護腺肥大導致夜尿超過10次、排尿困難外,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需要依賴氧氣機。術前餘尿量(PVR)高達272毫升,屬於極高風險的手術對象。 梁醫師表示:「面對這類心肺功能差、無法承受長時間麻醉或傳統開刀的患者,UroLift的短手術時間(10分鐘內)與局部麻醉的可行性,提供了寶貴的治療機會。」陳先生於2025年6月接受UroLift治療後,恢復順利。 重視性功能患者案例(60歲,蔡先生): 60歲的蔡先生症狀持續惡化,對藥物反應不佳。儘管他有勃起功能障礙(ED),但他非常重視性生活品質。傳統TURP高達65%的逆行性射精風險,讓他對手術產生抗拒。 在接受UroLift微創治療後,患者於2025年9月追蹤結果顯示,排尿功能顯著改善,且主觀上回饋排尿與性功能均有大幅進步。這證明了UroLift在保留性健康方面的獨特優勢。 微創治療的多樣選擇與精準化醫療 梁醫師同時強調,UroLift並非萬能,其適用條件相對嚴格,主要適用於攝護腺體積適中(通常建議在80cc以下)且無明顯中葉突出的患者。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微創治療的選項日益豐富。」梁醫師補充道。郭綜合醫院已引進多種微創療法,包括UroLift攝護腺拉開術、Rezūm水蒸氣治療、以及雷射汽化切除術等。 UroLift:優點是不需留置導尿管(或僅需數小時),立即見效,性功能保留最佳。 Rezūm(水蒸氣治療):適用範圍也很廣(可治療中葉),但術後需留置尿管約5-10天,效果需數月才能完全顯現。 梁醫師總結:「面對攝護腺肥大,我們不再只有傳統切除的選項。未來將是個性化精準醫療的時代。透過詳細的術前評估(包括攝護腺大小、形狀、病人共病症和對性功能的需求),我們可以為每位患者選擇最適合的微創方案,讓他們在重獲排尿暢通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生活品質。」 郭綜合醫院泌尿科呼籲所有受LUTS困擾的男性患者,應積極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最適合的微創治療,以迎接健康、暢通的「性福」人生。
貨車司機長途久坐 險因肺栓塞喪命
(記者 白蕙華 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吳柏青醫師 長途航程、久坐、缺乏活動,加上肥胖、抽菸、服用避孕藥等生活習慣,都是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與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險因子。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吳柏青醫師表示,當血栓或其他栓子進入肺部血管,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導致肺部血流受阻、氣體交換受限,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急性缺氧、心肺衰竭,嚴重者甚至喪命,因此肺動脈栓塞被稱為「沉默殺手」。 一名有高血壓病史的53歲貨車司機,因突然出現嚴重呼吸困難、感覺「喘不過氣」而前往急診就醫。經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肺動脈栓塞,隨即收治加護病房治療。醫療團隊每日施打兩劑抗凝血劑,持續治療五天後,患者呼吸逐漸穩定,順利脫離危險期。 吳柏青醫師指出,長時間久坐開車、活動量不足者,都是高風險族群,肺動脈栓塞的症狀常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心肺疾病混淆,若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血、暈厥或心跳加速等現象,都應儘速就醫檢查。醫師會依據病史與臨床表現,搭配影像學檢查如胸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心臟超音波、下肢靜脈超音波等,確認診斷。目前治療以抗凝血藥物為主,如 Heparin、Warfarin 或新型口服抗凝劑(NOACs),可防止血栓擴大及新血栓形成;重症患者則可採取溶栓治療或導管取栓等介入方式。 多數肺動脈栓塞源自下肢或骨盆的深層靜脈血栓(DVT),當血塊剝落後隨血流進入肺動脈,即形成栓塞。此外,空氣、脂肪或腫瘤組織等異物也可能引起肺栓塞,但相對少見。肺動脈栓塞常見於長期臥床、術後活動受限者,以及長途旅行久坐不動者。另有惡性腫瘤患者、慢性病者、年長族群、肥胖與抽菸者,或曾罹患深靜脈血栓病史者,也屬高風險族群。 吳柏青醫師提醒,預防深部靜脈血栓是避免肺栓塞的關鍵。久坐或臥床者應定時活動雙腿、抬高下肢,必要時穿著彈性襪;手術後應儘早下床活動並遵循醫囑使用預防性抗凝藥物。此外,戒菸、控制體重與維持運動習慣都是減少血栓風險的有效方式。
鼻過敏手術的新選擇: 後鼻神經阻斷術
(記者 白蕙華報導)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耳鼻喉科 主治醫師 孫學安 個案一 34歲的蔡先生,長期為鼻塞、流鼻水、鼻涕倒流所苦。前來本院就醫,檢查發現有鼻中膈彎曲合併過敏性鼻炎。嘗試藥物治療數月,效果有限。與蔡先生討論後,決定接受鼻中膈鼻道成形術與後鼻神經阻斷術。術後恢復迅速,鼻塞、鼻水狀況顯著緩解。 個案二 65歲的洪先生,也是長期因過敏性鼻炎所苦,症狀包括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涕倒流。多年前於外院接受過鼻中膈鼻道成形術,雖然改善了一部分鼻塞情況,但打噴嚏、流鼻水、鼻涕倒流等症狀仍困擾著洪先生。經討論後決定接受局部麻醉後鼻神經阻斷術,術後症狀有大幅改善。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目前台灣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約達10-20%,若在空氣汙染嚴重的都會地區更達30%以上,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過敏性鼻炎典型的症狀包括打噴涕、流鼻水、鼻塞、鼻子眼睛癢等;過敏性鼻炎通常可藉由藥物治療及遠離過敏原得到改善,若藥物已無效,則可考慮以手術治療。 臺南醫院耳鼻喉科孫學安醫師說明,目前與過敏性鼻炎有關的手術大致分兩種:下鼻甲黏膜手術與過敏神經阻斷手術。下鼻甲黏膜手術可有效改善鼻塞,但是對於鼻水、打噴嚏等症狀,則效果有限。過敏神經可分為上游的翼管神經和下游的後鼻神經,阻斷過敏神經訊號的傳遞是解決鼻過敏的有效方式。過敏神經阻斷手術主要以阻斷上游翼管神經治療鼻過敏,雖然可大幅改善鼻子過敏的情況,但因容易產生長期乾眼併發症,且需要住院及全身麻醉,病患的接受度還是偏低。近年來提出將阻斷的部位改變為針對鼻腔較為專一的後鼻神經,可避免眼乾併發症產生。 2022年美國鼻科醫學會確認,過敏性鼻炎與非過敏性鼻炎的「後鼻神經燒灼術」(Posterior nasal nerve ablation),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患者術後6個月,包含鼻塞、流鼻水、鼻子癢及打噴嚏症狀都大幅改善。此手術大多數僅需局部麻醉(門診手術治療)即可,不同於過去鼻部手術引起的不舒適感則有大幅改善。但「後鼻神經燒灼術」只有燒灼神經,並非完全切斷神經,所以可能還是有復發的機會。 孫學安醫師建議選擇治療方式之前,應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做出對您最佳的決策。
「同事申請職業病,我也可以嗎?」 一次看懂職業病申請
(記者 白蕙華 蕭博元報導) 在工廠擔任作業員超過15年的劉小姐,近年肩膀時常疼痛無力,持續於骨科診所治療。聽說同事申請職業病認定後獲得工作調整,她也好奇自己是否能申請,在同事建議下,前往成大醫院職業醫學科門診。經超音波檢查,確認劉小姐為「旋轉肌袖症候群」,與診所的診斷一致。劉小姐的工作包含過肩抬舉與負重,但無法明確評估每日操作次數。若要判定是否為職業病,需安排公司現場訪視,劉小姐擔心雇主反應而猶豫不決。 劉小姐回診治療期間,持續服用藥物和進行復健,並向公司反映病況及請普通病假。因病況仍難以滿足工作需求,和醫師討論後,正式申請職業病評估,公司內部討論後也配合進行與安排現場訪視。訪視結果顯示,她的工作在特定生產季節確實負荷偏高,符合職業病診斷條件。醫療團隊也協助公司主管與劉小姐共同釐清可能加重病情的動作,討論仍可執行勝任的範圍,順利完成工作調整。 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陳柏磊醫師表示,許多受雇員工即使身體不適,也常因擔心被貼標籤或影響公司利益,而不敢到職業醫學科門診。事實上,就醫紀錄都受到保密規範保障,只能由本人提供給其他單位。先行評估是安全而重要的第一步,除了記錄病情和追蹤治療,若日後需要進一步判定,也能作為客觀依據。 陳柏磊醫師針對民眾常關心的部份進一步說明: 首先,就醫並不代表一定要申請職業病補償,門診的目的在於釐清病因、接受治療,並了解醫師的評估與建議,是否申請完全由個人決定。其次,即使在同一職場中,每位員工的診斷結果、工作型態與身體狀況皆不同,仍需個別評估和判斷。 對於就診程序的時間安排,陳柏磊醫師也說明,大多數病人1至2次門診即可完成初步評估。若能提供其他醫療院所的資料、檢查影像或診斷書,或提供實際工作內容的照片與影片,更能加快流程、減少重複檢查。 陳柏磊醫師最後提醒,職業病評估不只是「補償程序」,更重要是協助勞雇雙方了解工作風險、調整工作內容的重要過程。透過醫師的專業建議與雇主的合作,努力達到「工作無礙、健康常在」的目標。
成大醫院整合人工耳蝸與復能服務 提升長者生活品質
(記者 白蕙華 蕭博元 報導)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 陳嘉思 「年紀大,聽力不好是正常的吧?」這樣的觀念可能讓許多年高齡長者錯失改善聽能的黃金時機。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陳嘉思聽力師說明,聽力退化並非單純自然老化現象,只要及早發現,可透過專業介入而有效改善。高齡者常見的聽力損失,不僅影響人際溝通,還可能增加憂鬱、社會孤立甚至失智的風險,更需及早診斷與處置。 根據研究,65歲以上長者中約三分之一有程度不等的聽力損失,其中多為漸進式惡化。然而,許多長者以為是自然老化,往往未主動就醫。成大醫院陳嘉思聽力師指出,聽覺是一種可被介入、可被改善的能力,只要及早透過個別化的聽覺輔具與復健策略,長者有機會維持清晰的溝通能力及良好的社會參與。 目前臨床上針對輕中度聽力損失,主要採用助聽器作為介入輔具。然而對於重度聽力損失者,配戴助聽器仍難以辨識語音時,可進一步評估植入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 CI)。人工耳蝸的原理與助聽器不同,能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直接刺激聽神經,是重度聽損者的另一項介入選擇。 陳嘉思聽力師也說明,人工耳蝸並非所有人皆適用,高齡長者對人工耳蝸的適應,受限於大腦可塑性和認知學習速度降低。成大醫院團隊在術前會評估長者整體健康狀況、認知功能、家庭支持與動機等面向,充分溝通,與長者和家屬討論期待、適切管理,以提升手術後的適應成效。 陳嘉思聽力師分享一位70歲水電師傅的案例,方先生為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短暫配戴助聽器無明顯改善,經成大醫院團隊評估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後3個月,方先生能理解簡短日常對話,1年內恢復社交活動與工作信心。原本對手術持保留態度的他,如今積極配戴人工耳蝸,重新連結生活的聲音與熱情。 人工耳蝸手術僅是起點,術後的調機、聽能訓練與長期追蹤更是關鍵。聽力師會依個案需求持續調整參數、規劃聽覺訓練計畫,協助患者逐步重建語音和與環境聲的辨識能力。陳嘉思聽力師強調,聽力師在聽能復健過程中扮演橋梁角色,不只協助患者適應輔具,也與耳鼻喉科醫師、語言治療師密切合作,提供全方位的聽覺照護。 若長輩常常說「你說什麼?講大聲一點」、看電視音量過大、答非所問或迴避對話,請就醫安排聽力檢查。透過專業評估與輔具介入,長者也擁有重「聲」機會,聽見更多、連結更深,活出更有品質的精采人生。
平凡又狡猾之病毒-談腺病毒症狀、檢驗與預防
(記者 白蕙華 蕭博元報導) 郭綜合醫院醫技部/李文琮副院長 腺病毒(Adenovirus)雖然不如流感或新冠病毒那樣廣為人知,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腺病毒的症狀常與一般感冒相似,卻能同時攻擊人體的多個器官系統,並經常與其他病毒共同感染,使病情變得更加複雜。 腺病毒的特性 腺病毒是一種DNA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腸胃道及眼睛。最易感染的族群是5歲以下的幼童,但老人和免疫力較低的人群也容易受到影響。腺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密切接觸或被污染的物品傳播。它可能引起發燒、喉嚨痛、結膜炎以及腸胃不適,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肺炎。 目前,腺病毒缺乏專門的治療藥物,治療主要依賴支持療法。根據本院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8月的統計,對263位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兒童進行多套式聚合酶鏈式反應法(FilmArray-multiplex PCR)檢測,發現腺病毒感染率為9.1%(24/263)。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感染案例中有高達75%(18/24)合併其他病毒感染,這些發現說明腺病毒不只是「單兵作戰」,經常會與其他呼吸道病毒聯手(如人類鼻病毒/腸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病毒…),讓感染的臨床表現更為複雜。 案例分享 案例一:2歲的李小弟到院因醫師診察發現有發燒、氣喘急性發作及支氣管肺炎等症狀而住院,檢驗結果顯示他不僅感染了腺病毒,同時還合併感染其他四種病原菌,包括人類鼻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和新冠病毒。經過三天的治療後,他順利康復出院。 案例二:6歲的張小妹到院因醫師診察發現有急性扁桃腺炎、過敏性鼻炎及支氣管肺炎住院及發燒等症狀而住院,檢驗結果顯示她除了感染腺病毒,還合併感染了人類鼻病毒/腸病毒、A型流感(2型)等共4種病原菌。同樣經過三天的治療,張小妹也順利出院。 這兩個案例充分證明了腺病毒複合感染的常見性與複雜性,導致臨床醫師在診斷時常懷疑有其他病毒複合感染,因為快篩無法同時檢測其他病毒。 檢驗技術的進步 多套式聚合酶PCR檢測技術可同時進行多重病原體檢測,使得合併感染的確認變得更為快速而精確,這可能解釋了本院與國內一篇2004年研究,在症狀盛行率上的差異。例如,住院個案中主要症狀為支氣管肺炎(87.5%)和發燒(66.7%),而過去研究的發燒比率則高達98.7%,肺炎25.2%及支氣管炎的12.9%。這一差異可能與檢測技術的進步有直接關係。人類鼻病毒/腸病毒的高度共感染率,兩者可能存在協同致病機制,後續可以更深入研究)。 總結 腺病毒雖不若流感或新冠病毒那樣聲名遠播,卻是兒童與社區感染的重要角色。它「平凡」,因症狀與一般感冒類似;它又「狡猾」,因常與其他病毒聯手,導致病情更為複雜。認識它並懂得預防,才能避免它成為家庭與社區的隱形威脅。這也正是臨床醫師需要良好檢驗工具,幫助快速找出病因的關鍵所在。
台南新樓醫院響應病安週活動 『孕產安全 你我共守』、『兒童安康 醫同守護』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訂定每年9月17日為「世界病人安全日」,台南新樓醫院為響應病人安全的行列,於即日起至30日舉辦病人安全週活動,共同為病人安全採取積極行動,本年度醫策會以主題「孕產安全你我共守」、「兒童安康 醫同守護」,鼓勵民眾、孕產婦、病人及其照顧者、醫療人員及機構管理者一同響應病安週活動。呼應 114 年世界病人安全日的主題,強調為每個新生兒和每個兒童提供安全照護,病人安全從懷孕開始。 台南新樓醫院劉啓擧院長帶領全院同仁為病安發聲,並提及病人安全一直以來都是新樓醫院列為最重要的事情,不容忽視,今日邀請每一位新樓人共同為締造健康與安全的環境努力,當責的精神為病人多走一哩路,把安全環境列為重點,近期為了病人安全考量,加強耐震補強,車道及無障礙設施的改善等,都是顧慮病人的安全,仍會持續努力。 透過舉辦病人安全週活動,期望提升民眾對於病人安全意識,同時建立醫病間良好溝通的橋樑,並鼓勵民眾有疑問時勇於提出病安顧慮,增進醫病夥伴關係,藉此營造更健全及正向的病人安全文化。 病人安全週活動揭開序幕,週三(9/17)起,於一樓門診大廳舉辦病安週響應活動,邀請民眾一同進行實體與線上響應,設計主題遊戲「病安防衛隊」,希望讓民眾從遊戲中了解孕產與兒童用藥安全的正確知識。此外,本院亦響應醫病共享決策實踐運動,透過SDM輔助工具進行相關宣導,如:沒有醫療需求狀況下,生產後的我該如何餵養我的寶寶、在獲得醫護人員提供完整的資訊以及協助下,產婦住院期間是否要實施親子同室等;在院內推廣方面,透過全院幹部會議、婦兒病房走透透宣導、門診與藥局團體衛教活動、線上測驗方式等讓全院同仁一同共襄盛舉,為病人安全注入正能量。 本院長期以來重視各項病人安全事務,然而推動病人安全不能只仰賴政府機構或民間醫療團體,更需要病人及家屬親身參與投入。
預防失智者走失新利器 成大醫院跨領域研發有成
(記者 白蕙華 郭登輝報導) 成大醫院失智症 中心主任 白明奇 走失是失智照護中的一大難題。根據警政署資料顯示,失智者走失的案件數逐年攀升,光是2021-2023三年之間,就有六千多人因失智而發生走失事件。可怕的是,並非所有走失者都能被尋獲。因此,這是一個挑戰性極高的議題,不論失智病人是否曾有走失經驗,都會讓照顧者與家人處於焦慮不安。 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主任,主持多年期的腦科技創新研發及應用計畫,結合跨領域專家學者合作,開發出一套應用軟體協助照顧者。這項發明是根據臨床數據推估走失風險,並提供走失紀錄及衛教指引,期望降低迷路走失的發生率,初步成果相當良好。此計畫獲得國科會補助支持,持續推動相關研究。 參與研究的清華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研究所陳瑞彬教授表示,他負責運用資料科學與統計建模工具,進行相關數據分析與預測模型建置。陳教授有親人曾罹患相關疾病,因而對此計畫格外有感與投入。他也期待未來計畫進一步發展及實際應用後,能為病人與家屬帶來實質助益。 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王靜枝教授則負責照顧指引,提供全面性衛教資料,依據照顧者填入的家庭狀況與需求,直接連結有用的資訊。成大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也積極推廣各項防走失策略,協助個案與家屬提升安全防護意識,並降低走失風險。 受託協助部分開發的資策會人工智慧研究院智慧醫療組林謙德組長表示,失智者經常出現走失迷路的情況,但大家對於空間迷失的起因或發生點卻難以掌握,這款服務的開發可望有效追蹤並分析相關數據。 白明奇主任進一步說明,從1,094筆個案資料的初步分析中,發現幾項與走失相關的重要指標,包括:男性、阿茲海默症患者以及認知功能較差者,發生迷路或走失的風險明顯上升;同時也發現,即便是輕度認知障礙者,也可能出現迷路與走失情況,並造成傷害,值得社會大眾關注。 白明奇主任表示,這項發明命名為「DOVE」,希望每位外出的認知功能障礙者,都能像鴿子般平安回家。「DOVE」已送交台灣與美國專利申請,正進入審核階段,研究團隊也將在未來持續揭露最新進展與使用成果。期待DOVE未來能進入國家長照服務系統,以守護失智者行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