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肌少症 減少老年退化
治療肌少症 減少老年退化
(記者 白蕙華報導)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高年科 主治醫師 蔡明松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人類在年老時,慢性病會增加,各個器官的功能也會衰退,大眾所熟知的慢性病如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等,較知道如何去預防保健。但是,身體還有其他機能的退化,如骨骼肌肉的退化就比較少被注意,骨質密度會因為年紀漸長而降低,骨骼肌肉的質量亦會減少。因老化等因素的肌肉量減少會造成老年人身體功能降低、跌倒、骨折、住院、甚至臥床等併發症。
為何從肌少症談起? 肌少症為老年病的主因,如跌倒、衰弱症等老年人常見的問題,都有可能是肌少症引起的,其他老年病還包括記憶、情緒、營養、失能問題等。
了解肌少症與如何預防保健,例如針對肌少症做適當的評估與治療,對老年人來說就變得相當重要。那麼,什麼是肌少症呢?根據2010年歐洲肌少症共識,肌少症的評估需包括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與身體表現,肌肉質量的減少與肌力的下降或身體表現的下降方為肌少症,老年肌少症的盛行率為5至13%。
肌少症由多重因素造成,包括老化、荷爾蒙、疾病、少動、營養不良等,也和肥胖、高血壓有關,更會影響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活動功能與生活品質。對於肌少症的治療,除了疾病的控制外,還需評估活動情形與營養狀況,適當的活動對老年人或衰弱族群的肌肉質量或肌力有幫助;每周至少一次的阻力活動可改善肌力與神經肌肉的表現,也可降低跌倒與骨折的風險,營養部分需注意飲食熱量的攝取、蛋白質與維生素D的補充。因此,治療肌少症可造福老年人。
肌少症需要評估,其他的老年病也需要,例如聽力或表達出了問題,老年人也許認為這不是疾病,若不評估這些老年病,便不能了解如何去幫助老年人,他們可能因為這些老年病而造成退化,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因此,除了疾病的篩檢外,年紀漸長還需評估老年病。只有兼顧疾病與老年病,方可更周全地造福老年人。
阻塞性黃疸的內視鏡治療
守護回家的路---安寧療護 郭綜合醫院安寧居家
【顯微根尖手術】牙齒保留的最後一線生機
平凡又狡猾之病毒-談腺病毒症狀、檢驗與預防
(記者 白蕙華 蕭博元報導) 郭綜合醫院醫技部/李文琮副院長 腺病毒(Adenovirus)雖然不如流感或新冠病毒那樣廣為人知,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腺病毒的症狀常與一般感冒相似,卻能同時攻擊人體的多個器官系統,並經常與其他病毒共同感染,使病情變得更加複雜。 腺病毒的特性 腺病毒是一種DNA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腸胃道及眼睛。最易感染的族群是5歲以下的幼童,但老人和免疫力較低的人群也容易受到影響。腺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密切接觸或被污染的物品傳播。它可能引起發燒、喉嚨痛、結膜炎以及腸胃不適,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肺炎。 目前,腺病毒缺乏專門的治療藥物,治療主要依賴支持療法。根據本院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8月的統計,對263位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兒童進行多套式聚合酶鏈式反應法(FilmArray-multiplex PCR)檢測,發現腺病毒感染率為9.1%(24/263)。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感染案例中有高達75%(18/24)合併其他病毒感染,這些發現說明腺病毒不只是「單兵作戰」,經常會與其他呼吸道病毒聯手(如人類鼻病毒/腸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病毒…),讓感染的臨床表現更為複雜。 案例分享 案例一:2歲的李小弟到院因醫師診察發現有發燒、氣喘急性發作及支氣管肺炎等症狀而住院,檢驗結果顯示他不僅感染了腺病毒,同時還合併感染其他四種病原菌,包括人類鼻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和新冠病毒。經過三天的治療後,他順利康復出院。 案例二:6歲的張小妹到院因醫師診察發現有急性扁桃腺炎、過敏性鼻炎及支氣管肺炎住院及發燒等症狀而住院,檢驗結果顯示她除了感染腺病毒,還合併感染了人類鼻病毒/腸病毒、A型流感(2型)等共4種病原菌。同樣經過三天的治療,張小妹也順利出院。 這兩個案例充分證明了腺病毒複合感染的常見性與複雜性,導致臨床醫師在診斷時常懷疑有其他病毒複合感染,因為快篩無法同時檢測其他病毒。 檢驗技術的進步 多套式聚合酶PCR檢測技術可同時進行多重病原體檢測,使得合併感染的確認變得更為快速而精確,這可能解釋了本院與國內一篇2004年研究,在症狀盛行率上的差異。例如,住院個案中主要症狀為支氣管肺炎(87.5%)和發燒(66.7%),而過去研究的發燒比率則高達98.7%,肺炎25.2%及支氣管炎的12.9%。這一差異可能與檢測技術的進步有直接關係。人類鼻病毒/腸病毒的高度共感染率,兩者可能存在協同致病機制,後續可以更深入研究)。 總結 腺病毒雖不若流感或新冠病毒那樣聲名遠播,卻是兒童與社區感染的重要角色。它「平凡」,因症狀與一般感冒類似;它又「狡猾」,因常與其他病毒聯手,導致病情更為複雜。認識它並懂得預防,才能避免它成為家庭與社區的隱形威脅。這也正是臨床醫師需要良好檢驗工具,幫助快速找出病因的關鍵所在。台南新樓醫院響應病安週活動 『孕產安全 你我共守』、『兒童安康 醫同守護』
(記者 白蕙華/台南報導)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訂定每年9月17日為「世界病人安全日」,台南新樓醫院為響應病人安全的行列,於即日起至30日舉辦病人安全週活動,共同為病人安全採取積極行動,本年度醫策會以主題「孕產安全你我共守」、「兒童安康 醫同守護」,鼓勵民眾、孕產婦、病人及其照顧者、醫療人員及機構管理者一同響應病安週活動。呼應 114 年世界病人安全日的主題,強調為每個新生兒和每個兒童提供安全照護,病人安全從懷孕開始。 台南新樓醫院劉啓擧院長帶領全院同仁為病安發聲,並提及病人安全一直以來都是新樓醫院列為最重要的事情,不容忽視,今日邀請每一位新樓人共同為締造健康與安全的環境努力,當責的精神為病人多走一哩路,把安全環境列為重點,近期為了病人安全考量,加強耐震補強,車道及無障礙設施的改善等,都是顧慮病人的安全,仍會持續努力。 透過舉辦病人安全週活動,期望提升民眾對於病人安全意識,同時建立醫病間良好溝通的橋樑,並鼓勵民眾有疑問時勇於提出病安顧慮,增進醫病夥伴關係,藉此營造更健全及正向的病人安全文化。 病人安全週活動揭開序幕,週三(9/17)起,於一樓門診大廳舉辦病安週響應活動,邀請民眾一同進行實體與線上響應,設計主題遊戲「病安防衛隊」,希望讓民眾從遊戲中了解孕產與兒童用藥安全的正確知識。此外,本院亦響應醫病共享決策實踐運動,透過SDM輔助工具進行相關宣導,如:沒有醫療需求狀況下,生產後的我該如何餵養我的寶寶、在獲得醫護人員提供完整的資訊以及協助下,產婦住院期間是否要實施親子同室等;在院內推廣方面,透過全院幹部會議、婦兒病房走透透宣導、門診與藥局團體衛教活動、線上測驗方式等讓全院同仁一同共襄盛舉,為病人安全注入正能量。 本院長期以來重視各項病人安全事務,然而推動病人安全不能只仰賴政府機構或民間醫療團體,更需要病人及家屬親身參與投入。預防失智者走失新利器 成大醫院跨領域研發有成
(記者 白蕙華 郭登輝報導) 成大醫院失智症 中心主任 白明奇 走失是失智照護中的一大難題。根據警政署資料顯示,失智者走失的案件數逐年攀升,光是2021-2023三年之間,就有六千多人因失智而發生走失事件。可怕的是,並非所有走失者都能被尋獲。因此,這是一個挑戰性極高的議題,不論失智病人是否曾有走失經驗,都會讓照顧者與家人處於焦慮不安。 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主任,主持多年期的腦科技創新研發及應用計畫,結合跨領域專家學者合作,開發出一套應用軟體協助照顧者。這項發明是根據臨床數據推估走失風險,並提供走失紀錄及衛教指引,期望降低迷路走失的發生率,初步成果相當良好。此計畫獲得國科會補助支持,持續推動相關研究。 參與研究的清華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研究所陳瑞彬教授表示,他負責運用資料科學與統計建模工具,進行相關數據分析與預測模型建置。陳教授有親人曾罹患相關疾病,因而對此計畫格外有感與投入。他也期待未來計畫進一步發展及實際應用後,能為病人與家屬帶來實質助益。 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王靜枝教授則負責照顧指引,提供全面性衛教資料,依據照顧者填入的家庭狀況與需求,直接連結有用的資訊。成大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也積極推廣各項防走失策略,協助個案與家屬提升安全防護意識,並降低走失風險。 受託協助部分開發的資策會人工智慧研究院智慧醫療組林謙德組長表示,失智者經常出現走失迷路的情況,但大家對於空間迷失的起因或發生點卻難以掌握,這款服務的開發可望有效追蹤並分析相關數據。 白明奇主任進一步說明,從1,094筆個案資料的初步分析中,發現幾項與走失相關的重要指標,包括:男性、阿茲海默症患者以及認知功能較差者,發生迷路或走失的風險明顯上升;同時也發現,即便是輕度認知障礙者,也可能出現迷路與走失情況,並造成傷害,值得社會大眾關注。 白明奇主任表示,這項發明命名為「DOVE」,希望每位外出的認知功能障礙者,都能像鴿子般平安回家。「DOVE」已送交台灣與美國專利申請,正進入審核階段,研究團隊也將在未來持續揭露最新進展與使用成果。期待DOVE未來能進入國家長照服務系統,以守護失智者行的安全。攝護腺”蒸”的縮小了
(記者 白蕙華報導)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泌尿科主治醫師 王彰德 67歲許先生,攝護腺肥大長期解尿困難,服用藥物數年僅些微改善症狀,想接受攝護腺手術又怕手術麻醉風險,最近聽聞衛生部臺南醫院有引進新術式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water vapor therapy),可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麻醉風險,因此前來求醫。超音波下的攝護腺肥大100ml,尿路動力學的檢查下有明顯的阻塞性流速,許先生於113年7月接受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water vapor therapy)。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water vapor therapy)可局部麻醉或靜脈舒眠麻醉施做,而許先生因為怕痛選擇靜脈舒眠麻醉,經尿道手術因此身上沒有傷口,手術時間過程僅10分鐘,當天手術完即帶尿管尿袋出院。許先生於術後一周回診時順利移除尿管,一個月後解尿順暢再無過去的阻塞感覺,目前已不用再服用攝護腺慢性處方用藥。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新化分院王彰德醫師說明,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是近幾年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新潮流,強調的是微創、省時與安全。適用於高齡、不適合長時間麻醉或麻醉風險高的患者,同時也可以保留性功能、降低傳統手術所產生的逆行性射精等副作用,對於存在生育或是性功能是否受影響之疑慮的患者而言較為有益。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原理主要是利用手術設備產生高溫、高壓的水蒸氣,水蒸氣被精確導入病變組織區域,因其高溫與潛熱特性,能迅速傳遞大量熱能。水蒸氣在接觸組織時,產生微小氣泡,形成氣泡膨脹並破壞細胞膜,使病變組織細胞凝固死亡。經破壞的組織隨著身體的自然修復機制,逐步癒合並恢復正常組織結構。過去的研究顯示,大多數患者會在半年內達到令人滿意的「噓噓樂」效果。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的優點 手術時間短:治療過程約5-10分鐘 麻醉風險低:可於輕度麻醉甚至局部麻醉下進行 住院時間短:患者若無不適可不住院,當天返家 有效造成攝護腺肥大組織萎縮、改善下尿路症狀 較少術後出血風險,平時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有機會手術前不須停用抗凝血劑 較無明顯性功能相關副作用 5年內接受再次手術治療機率僅為4.4%,相較於其他攝護腺微創手術效果佳。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治療的缺點 攝護腺體積非常大的患者可能不適合。 術後通常需要留置尿管一周左右待局部組織消腫。 治療後可能還是會出現輕微的解尿不適、血尿症狀,但過一段時間會改善。 需要時間待攝護腺組織萎縮吸收泌尿道症狀才會慢慢改善,一般於手術三個月之後 達最明顯症狀改善。 •不適合尿道解剖構造異常的患者,因其治療的效果與安全可能受影響幽門桿菌恐致消化性潰瘍與出血 青少年亦需警覺
(記者 白蕙華 郭登輝報導) 成大醫院小兒部小兒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羅筱淯 15歲青少年因黑便、嘔吐、臉色蒼白及頭暈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嚴重貧血。接受輸血及藥物治療後,仍持續嘔吐,吐出咖啡色嘔吐物,血色素在一天內由6g/dL降至4.9g/dL,緊急輸血後將病患轉送至成大醫院。病患抵達急診時,臉色蒼白、心搏速度偏快,小兒急診醫師立即輸液補充,檢測血色素為7.3g/dL。住院後安排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醫療團隊立即進行腎上腺素注射及雙極電燒止血術,病情逐漸穩定。3日後進行胃鏡追蹤檢查,顯示潰瘍已止血,而胃部呈現結節性胃炎,病理切片及幽門桿菌檢查結果均顯示為幽門桿菌感染。依據藥物敏感性測試結果,病患接受四合一抗生素療法治療後,症狀完全改善。 成大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羅筱淯醫師說明,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亦稱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狀的細菌,能在胃酸環境中存活。幽門桿菌感染者約有10%至20%的風險發展成消化性潰瘍,約1%至2%可能發展為胃癌。研究顯示,70%的胃癌與幽門桿菌相關,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全球約有半數人口感染幽門桿菌,兒童的感染率則受地區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發展中國家感染率通常較高,尤其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而生活在衛生條件較佳的地區,兒童感染率較低,但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的傳播方式為經口途徑,例如透過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或與感染者密切接觸。 羅筱淯醫師指出,兒童及青少年幽門桿菌感染的臨床症狀多樣化,臨床表現可能不典型,常見症狀包括慢性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有時與其他常見腸胃疾病相似。嚴重感染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出現黑便、嘔血及貧血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因潰瘍出血、穿孔導致病況危急。 幽門桿菌感染的診斷方法包括侵入性及非侵入性方法。侵入性方法為胃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胃部和十二指腸黏膜狀況,並取樣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幽門桿菌培養或快速尿素酶測試。非侵入性方法包括碳-13尿素呼氣測試、糞便抗原測試和血清抗體測試。治療則以三合一療法或四合一療法為主,包括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簡稱PPI)、鉍劑(Bismuth)與抗生素,療程7至14天,必須按時完成療程以確保療效。 羅筱淯醫師強調,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幽門桿菌感染,兒童及青少年的預後大多良好。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增加胃癌風險。羅醫師提醒,治療後仍應定期追蹤,以確保完全根除幽門桿菌。